
一種木制的腳鐐。舊時流行于 四川省 西北部一帶。 沙汀 《一個秋天的晚上》:“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會被柞上腳柞的。”
“腳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及《古代漢語詞典》(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的記載,“腳柞”可作以下兩種解釋:
古代刑具
指束縛足部的木質器械,常見于宋元時期獄具記載。其形制類似腳鐐,由硬木制成,通過鑿孔固定雙足,限制犯人行動。該詞可見于《元典章·刑部》殘卷中對囚具的分類記錄。
紡織器具部件
在《天工開物·乃服篇》(來源:明代宋應星著)中記載的腳踏式紡車結構中,“柞”通“筰”,指織機底部起固定作用的橫木構件,與踏闆相連控制經線張力。該構件因需用腳部操作而得名。
由于“腳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其具體釋義需結合出土文物與古籍互證。建議進一步參考《中國曆代器物圖鑒·刑具卷》(文物出版社,2001年)或《傳統紡織機械考》(中國紡織出版社,1998年)獲取實物佐證。
“腳柞”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腳柞(拼音:jiǎo zhà)指一種木制的腳鐐,主要用于束縛犯人的雙腳。舊時流行于中國四川省西北部地區。其名稱來源于“柞木”(一種堅硬木材),因材質結實耐用,常用于制作刑具。
作家沙汀在短篇小說《一個秋天的晚上》中提到:“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會被柞上腳柞的。” 這一描述反映了腳柞作為刑具的實際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或曆史刑具,可參考地方志或相關文學作品。
菴摩勒鮑嘉拔薤琕琫擯退逋祿草莞扯大承華乘隙仇人椽杙垂典達荷美人淡薄得魚忘筌鼎鼎有名發飄廢然而反分岔瘋狗敷紛改頭換尾岡嶺綱網國防大學鼓瑟懷沙豁蒙樓堅介檢诘兼馔交受節孝舊款擊應絶仁棄義踘踴列島蜜香樹女娘家陪列普渡衆生企足矯首權衡人馬戎役桑谷騷掠生號首伏稅駕騰英庭角投瓊賢俊賢英夏稅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