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木制的脚镣。旧时流行于 四川省 西北部一带。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会被柞上脚柞的。”
“脚柞”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及《古代汉语词典》(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的记载,“脚柞”可作以下两种解释:
古代刑具
指束缚足部的木质器械,常见于宋元时期狱具记载。其形制类似脚镣,由硬木制成,通过凿孔固定双足,限制犯人行动。该词可见于《元典章·刑部》残卷中对囚具的分类记录。
纺织器具部件
在《天工开物·乃服篇》(来源:明代宋应星著)中记载的脚踏式纺车结构中,“柞”通“筰”,指织机底部起固定作用的横木构件,与踏板相连控制经线张力。该构件因需用脚部操作而得名。
由于“脚柞”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其具体释义需结合出土文物与古籍互证。建议进一步参考《中国历代器物图鉴·刑具卷》(文物出版社,2001年)或《传统纺织机械考》(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获取实物佐证。
“脚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脚柞(拼音:jiǎo zhà)指一种木制的脚镣,主要用于束缚犯人的双脚。旧时流行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地区。其名称来源于“柞木”(一种坚硬木材),因材质结实耐用,常用于制作刑具。
作家沙汀在短篇小说《一个秋天的晚上》中提到:“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会被柞上脚柞的。” 这一描述反映了脚柞作为刑具的实际应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方言或历史刑具,可参考地方志或相关文学作品。
鞍子办稿保苗编类辟言渤海琴不耻最后步挽车襜蔽逞权赤体上阵瘯蠡带班大始帝网斗杓黩敬偾国辅枢干欺根蕟故编龟虎国寳含枢纽洪陶槐龙环集护卫舰謇涩积臧炼顶瞒哄名牒幕墙嫩鲜鲜酿寒农家排中律鳑头平场迫劫轻言寡信人生目的入闱沙霾折骨身薄畲田筮仕书估数以万计遂石邃业提级痛癏文俗象态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