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役。 唐 王勃 《送劼赴太學序》:“幸以薄技,獲蠲戎役。”
“戎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戎役”指兵役,即古代民衆被征召參與軍事活動的義務。該詞由“戎”(本義為兵器、軍事)和“役”(勞役、征召)組合而成,強調與戰争或軍隊相關的服役。
二、文獻出處
三、用法特點
四、相關詞彙
近義詞:兵役、軍役;關聯詞:戎馬(軍事)、徭役(勞役)。
總結
“戎役”是古代軍事制度的重要概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
《戎役》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軍隊服役或服兵役。它指的是人們在戰争或軍事行動中執行軍事義務或任務。
戎役的拆分部首是戈和彳,戈在字的左邊表明了與戰争有關,彳在字的右邊表示了行走或行動。它共有12個筆畫。
《戎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它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組合而成。其中,“戎”是指古代部落或國家的兵士,是一個通用的軍事概念;而“役”則代表服從或侍奉。
以繁體字書寫的話,戎役的字形為「戎役」。
古時候寫《戎役》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古代石鼓文及金文中,戎役一般是以象形字“⺈”表示,而役部分則是用小人的形狀來表示。
以下是一些使用《戎役》這個詞的例句:
1. 他自願加入軍隊,去戎役保衛國家。
2. 軍人在服完役期後可以選擇繼續戎役或退伍。
與《戎役》相關的組詞有:
1. 招募:指招募兵員從事戎役。
2. 兵役:指執行軍事義務或任務。
3. 軍隊:指由戎役者組成的一個軍事組織。
近義詞:兵役、服役、服兵役
反義詞:退役、解除戎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