菴摩勒的意思、菴摩勒的詳細解釋
菴摩勒的解釋
果名。梵語音譯。又稱“餘甘”、“菴摩羅”。果為球形,有棱。 宋 黃庭堅 《更漏子》詞:“菴摩勒,西土果,霜後明珠顆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三·菴摩勒》﹝釋名﹞引 陳藏器 曰:“梵書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詞語分解
- 菴的解釋 菴 ā 古同“庵”。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摩勒的解釋 即紫磨金。金之最美者。《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 元嘉 五年,國王 月愛 遣使奉表……奉獻金剛指環、摩勒金環諸寳物、赤白鸚鵡各一頭。” 清 郝懿行 《宋瑣語·言诠》:“摩勒,金之至美者也,即
網絡擴展解釋
“菴摩勒”是梵語詞“Āmalaka”(或譯“庵摩羅”)的音譯,指大戟科植物餘甘子的果實,具有豐富的文化及藥用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定義
“菴摩勒”源自梵語,意為“無垢果”,又稱“餘甘”“庵摩羅”。其名稱源于果實初食苦澀、回味甘甜的特性(、)。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果實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約1.2-2厘米,表面有棱及顆粒狀突起(、)。
-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及西南地區,如江西、福建、廣東、雲南等地(、)。
- 生長習性:耐旱耐瘠,喜光喜溫,生長期1-3年。
三、藥用價值
菴摩勒作為傳統中藥,具有以下功效:
- 性味歸經:味甘、酸、澀,性涼;歸肺、胃經。
- 功能主治: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常用于感冒發熱、咳嗽咽痛、高血壓等症(、)。
- 用法用量:鮮果可生食或煎湯,用量15-30克。
四、文學與曆史記載
宋代詩詞中常提及菴摩勒,如黃庭堅《更漏子》中“菴摩勒,西土果,霜後明珠顆顆”,陸遊亦在詩中将其與佛教意象結合(、)。
五、别名與民間稱呼
菴摩勒在不同地區有“油甘子”“滇橄榄”“牛甘果”等别名(、),反映了其廣泛的地域認知。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布或藥用細節,可參考《本草綱目》及現代中醫藥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菴摩勒》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佛教詞彙中的“菴子”和“摩勒”的合稱,其中“菴子”是指寺廟的布施房,供養僧侶的地方;“摩勒”則是指供養佛教僧衆的人。該詞在佛教中意味着佛教寺廟的供養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菴”字的部首是“艹”,總共七筆。
- “摩”字的部首是“扌”,總共六筆。
- “勒”字的部首是“力”,總共四筆。
《菴摩勒》這個詞來源于佛教文化,并被廣泛使用于佛教寺廟的曆史中。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主要結構保持一緻。
《菴摩勒》的繁體字形式是「菴摩樂」。
以下是關于《菴摩勒》的一些例句:
1. 他們家族一直在寺廟中供養《菴摩勒》。
2. 這座《菴摩勒》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
與《菴摩勒》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菴間、菴寺、摩勒、摩勒經、勒行、勒縛等。
近義詞可能包括:佛教寺院、供養僧侶等。
反義詞可能包括:非佛教寺廟、非供養者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