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菴摩勒的意思、菴摩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菴摩勒的解釋

果名。梵語音譯。又稱“餘甘”、“菴摩羅”。果為球形,有棱。 宋 黃庭堅 《更漏子》詞:“菴摩勒,西土果,霜後明珠顆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三·菴摩勒》﹝釋名﹞引 陳藏器 曰:“梵書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菴摩勒(Ān mó lè)是梵語詞"Āmalaka"的音譯,在漢語典籍中特指一種藥用植物,現多稱為"餘甘子"。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本草拾遺》,《漢語大詞典》收錄為佛教傳入後産生的音譯詞。

從植物學角度,菴摩勒指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餘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其果實呈球形,直徑約1.5-2厘米,具六條縱棱,成熟時呈黃綠色。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菴摩勒,梵言也。此果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餘甘。"《中華本草》記載其果實含維生素C、單甯酸等成分,具有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等功效。

在佛教典籍中,菴摩勒果被視為聖物。《大智度論》卷十将其列為"五藥"之一,《法苑珠林》卷三十七記載佛陀曾以菴摩勒果為譬喻說法。現代中醫藥典《中國藥典》2020年版仍收錄餘甘子作為法定中藥材,主産雲南、廣西等地。

網絡擴展解釋

“菴摩勒”是梵語詞“Āmalaka”(或譯“庵摩羅”)的音譯,指大戟科植物餘甘子的果實,具有豐富的文化及藥用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定義

“菴摩勒”源自梵語,意為“無垢果”,又稱“餘甘”“庵摩羅”。其名稱源于果實初食苦澀、回味甘甜的特性(、)。

二、植物學特征

  1. 形态:果實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約1.2-2厘米,表面有棱及顆粒狀突起(、)。
  2.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及西南地區,如江西、福建、廣東、雲南等地(、)。
  3. 生長習性:耐旱耐瘠,喜光喜溫,生長期1-3年。

三、藥用價值

菴摩勒作為傳統中藥,具有以下功效:

四、文學與曆史記載

宋代詩詞中常提及菴摩勒,如黃庭堅《更漏子》中“菴摩勒,西土果,霜後明珠顆顆”,陸遊亦在詩中将其與佛教意象結合(、)。

五、别名與民間稱呼

菴摩勒在不同地區有“油甘子”“滇橄榄”“牛甘果”等别名(、),反映了其廣泛的地域認知。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布或藥用細節,可參考《本草綱目》及現代中醫藥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勳章蚌螺冰壯不可勝記財寳材植物料長短言乘風除歲詞筆辏遇髧右滇滇滴露研硃滌棉豆腐腦兒蠹朽二龍放囊放辟邪侈反虜飛凫廢立鋒芒風雨表負衡赅綜緪索勾攝廣播衛星地面站恒居瘊贅虺床疾首嚬蹙枯礬峍兀祿澤冥臣鳴琴而治闵勉耐用品内鬨甯考偏襌敲鑼放砲切身體會晴虛桑丘铩翮深文蜀道說诨經説開説老婆舌頭書筵四孔悚敬停交貯苦透額羅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