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抛棄世俗的仁義回複到純樸的本性。
謂抛棄世俗的仁義,回複到純樸的本性。《老子》:“絶仁棄義,民復孝慈。”
“絶仁棄義”(jué rén qì yì)是源自道家經典《道德經》的哲學概念,其含義需結合老子思想背景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意為抛棄世俗定義的“仁義”标準,使民衆回歸自然本性。老子認為,人為強調仁義道德反而會導緻虛僞,真正的倫理應自發形成。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有時被用于批評完全喪失道德底線的行為(如稱其形容“背離道義”),但需注意這與原典的哲學批判有區别:老子并非否定倫理本身,而是反對矯飾的規範。
與“絕聖棄智”“絕巧棄利”并列,共同構成老子對過度人為幹預的批判體系,倡導減少外在約束以實現自然和諧。
“絶仁棄義”核心是道家對自然本真的追求,需區别于字面的“不仁不義”。理解時應結合《老子》整體思想,避免斷章取義。
《絶仁棄義》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用來形容一個人完全喪失了道德良知和道義觀念,毫無人情味和同情心。
《絶仁棄義》的拆分部首是:冫、人、弓、心。總共包含13個筆畫。
《絶仁棄義》在中國文學中首次出現于古代著名文學家賈誼的《韓非子·駁法空》一文中。賈誼以《絶仁棄義》來批評那些背棄道義的人,将這種行為視為人類秩序崩潰的象征。
《絶仁棄義》的繁體字是「絶仁棄義」。
在古代,「絶仁棄義」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體,比如「絕仁棄義」或「絶仁棄義」。但是總的來說,這個詞的含義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為了個人利益而絶仁棄義,背叛了他的朋友。
絶德棄行(喪失道德)
絶義棄信(背棄信義)
絶情薄義(無情無義)
絕情無義、背離道德
忠誠正直、仁義道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