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南京 雞鳴寺 ,建于 清 光緒 年間,取 杜甫 “憂來豁蒙蔽”(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意命名。舊時為詩人詞客歌詠勝地。 清 張之洞 《金陵遊覽詩·雞鳴寺》:“一朝闢僧樓,雄秀發其祕……素有 杜老 憂,今朝豁蒙蔽。”自注:“餘以金施寺,僧闢寺後經堂為樓,盡伐牆外雜樹,遂為 金陵 諸寺之冠。” 陳三立 有《登鷄鳴寺豁蒙樓》、《豁蒙樓晴望》等詩。 李宣龔 《甲戌九日纕蘅招登豁蒙樓因事未赴》詩:“ 張老 樓存事已乖, 豁蒙 想見浮雲謗。” 黃裳 《金陵雜記·豁蒙樓上看濃春》:“曲折的走上殿去。好消息, 豁蒙樓 開放了。”
豁蒙樓是南京雞鳴寺内的著名曆史建築,其名稱和背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與建造背景
豁蒙樓位于南京市玄武區雞鳴寺内、雞籠山東北端,由清朝兩江總督張之洞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主持修建。此樓是為紀念其門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而建。
命名由來
名稱取自杜甫《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中的詩句“憂來豁蒙蔽”,寓意“消除蒙蔽、開闊心境”。張之洞曾作詩提及:“今朝豁蒙蔽”,進一步闡釋其命名深意。
曆史與文化意義
舊時豁蒙樓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陳三立、李宣龔等詩人曾在此留下詩作。其地理位置優越,登樓可遠眺鐘山、九華塔影及古城牆,視野直達江北浦口和城南白鹭洲。
建築特色
張之洞捐資擴建雞鳴寺後,豁蒙樓成為金陵(南京)佛寺建築中的傑出代表,以“雄秀”著稱。
注意:部分來源提及“豁蒙樓”被解釋為成語(意為開闊眼界的場所),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實際建築的曆史文化背景為準。
《豁蒙樓》是指一座高樓,樓内設有大窗戶,能夠豁亮、照明,使内部光線明亮。
《豁蒙樓》的部首是「豆」,總共有11個筆畫。
《豁蒙樓》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劉長卿的《秋日懷舊》一詩中,詩中有句「雁聲傳到玉階郎,歸去來兮豁蒙樓」。該詩描寫了懷鄉之情,其中的「豁蒙樓」指的是樓内明亮的窗戶,暗喻家鄉的溫暖和親切。
《豁蒙樓》的繁體為「豁蒙樓」。
《豁蒙樓》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豁濛樓」。
他住在樓上的豁蒙樓,每天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陽光。
豁然、豁免、豁達、明豁
明窗、光明、明亮
昏暗、陰暗、昏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