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拔薤的意思、拔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拔薤的解釋

《後漢書·龐參傳》:“拜 參 為 漢陽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節,隱居教授。 參 到,先候之。 棠 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 參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後以“拔薤”喻打擊豪強。 唐 吳融 《和馮使君題所居》:“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誅茅葺所居。” 宋 蘇轼 《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之三:“拔薤已觀賢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拔薤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拔薤”字面指拔除薤草(薤,音xiè,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藠頭”)。在典籍中常引申為“鏟除豪強惡勢力” 或“清除社會弊端” 的象征性行為。其核心含義強調以果斷行動去除根深蒂固的禍患。

二、典故溯源

該詞典出《後漢書·龐參傳》。記載東漢賢臣龐參赴任漢陽太守時,目睹當地豪強橫行。途中見鄉民拔除薤草,因其根系盤結難除,衆人需合力方能成功。龐參由此感悟:“拔薤者欲究其根”,遂以此喻示鏟除惡勢力需決心徹底,最終成功整頓吏治。此典故成為後世“拔薤”象征義的直接來源。

三、引申義與用法

  1. 鏟除豪強

    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喻指誅除豪強”。常見于描述清官懲惡的語境,如宋代李綱詩:“拔薤已觀賢守政”,頌揚地方官鏟除弊政。

  2. 破除積弊

    擴展為革除社會頑疾,如清代魏源文:“欲拔薤而禁其種植”,喻指從根源解決社會問題。

  3. 文學意象

    古典詩文中常以“薤”喻指難以根除的惡勢力,“拔薤”遂成正義行動的典型意象,如《全唐詩》載:“拔薤威名高”。

四、權威文獻佐證

古籍原文參考:

《後漢書·卷五十一·龐參傳》載:“參至,先谒獄……乃歎息曰:‘夫拔薤者欲究其本,今吾治民而急其末乎?’”

——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網絡擴展解釋

“拔薤”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政治治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語來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後漢書·龐參傳》。東漢時期,龐參任漢陽太守,拜訪隱士任棠時,對方未直接進言,而是以“一盂水”和“一大本薤”置于門前,并抱孫兒伏于戶下。龐參領悟其隱喻:水象征為官清廉,拔薤(一種根深難除的植物)象征打擊地方豪強,抱幼孫則暗示需體恤孤弱。

  2. 比喻意義
    “拔薤”被引申為鏟除強權勢力的象征,尤其指清除根深蒂固的地方豪族或腐敗集團。因薤的根系發達,拔除需用力,故以此比喻對抗頑固勢力需果決。

  3. 文學應用舉例

    • 唐代吳融《和馮使君題所居》中“三年拔薤成仁政”,贊頌官員治理有方;
    • 蘇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亦用“拔薤”暗喻賢能執政。
  4. 補充說明
    薤(xiè)即藠頭,其鱗莖緊密難分,古人常以“拔薤”暗指鏟除盤根錯節的勢力,強調行動需堅決徹底。

此詞多用于古代詩文,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讨論曆史或文學時仍具特定文化意涵。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愍柏瀝百煉剛扳不倒兒辦嚴巴圖魯冰蠶絲常勢謿讛稱是車騎馬春花瓷铛大氅調角調燮斷澌都督反要福履膚訴個人利益功曹孤孩過鐵古掾曹珩佩酣肆候駕煥然花裝隊鷮息忌刻驚倒繼紹技術稽征絕壁樂典連誅努力偏隅貧無置錐劈脫骞樹請準曲欄三心賞不逾時深文大義守介書椠頌箫夙懷夙誼逃學僮客瞎掰先號後笑小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