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拔薤的意思、拔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拔薤的解釋

《後漢書·龐參傳》:“拜 參 為 漢陽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節,隱居教授。 參 到,先候之。 棠 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 參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後以“拔薤”喻打擊豪強。 唐 吳融 《和馮使君題所居》:“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誅茅葺所居。” 宋 蘇轼 《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之三:“拔薤已觀賢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拔薤”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政治治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語來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後漢書·龐參傳》。東漢時期,龐參任漢陽太守,拜訪隱士任棠時,對方未直接進言,而是以“一盂水”和“一大本薤”置于門前,并抱孫兒伏于戶下。龐參領悟其隱喻:水象征為官清廉,拔薤(一種根深難除的植物)象征打擊地方豪強,抱幼孫則暗示需體恤孤弱。

  2. 比喻意義
    “拔薤”被引申為鏟除強權勢力的象征,尤其指清除根深蒂固的地方豪族或腐敗集團。因薤的根系發達,拔除需用力,故以此比喻對抗頑固勢力需果決。

  3. 文學應用舉例

    • 唐代吳融《和馮使君題所居》中“三年拔薤成仁政”,贊頌官員治理有方;
    • 蘇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亦用“拔薤”暗喻賢能執政。
  4. 補充說明
    薤(xiè)即藠頭,其鱗莖緊密難分,古人常以“拔薤”暗指鏟除盤根錯節的勢力,強調行動需堅決徹底。

此詞多用于古代詩文,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讨論曆史或文學時仍具特定文化意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拔薤(Bá Xiè)一詞意思是指采摘或拔出薤菜。這個詞的部首是艸,共有7個筆畫。《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拔+艸”,部首拆分為「手」和「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活動,人們采集野生薤菜用作食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拔薤」。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根據《康熙字典》記載的寫法來看,「拔薤」一詞的字形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可以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追尋更多古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使用「拔薤」一詞的例句: 他們今天去山上拔薤來做晚餐。 「拔薤」一詞并不常見,因此沒有太多相關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如果需要表達類似的意思,可以使用「采摘蔬菜」、「摘取野菜」等口語化的表達方式。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的話,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