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草。亦泛指草茅。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視殺6*人如劓刈草莞。豈 胡亥 之性惡哉?” 明 劉基 《雨中雜詩》之四:“屈指計日月, 殷 憂集多端。蛙黽爾何知?叫噪喧草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莞漢語 快速查詢。
關于“草莞”的詞義解釋如下:
草莞(拼音:cǎo wǎn)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上下結構的漢字組成,原指蒲草,後引申為泛指普通草茅。
該詞最早見于漢朝荀悅的《漢紀·文帝紀上》:“視殺人如劓刈草莞”,意為将殺人視作割草般輕率。明代劉基在《雨中雜詩》中也有“蛙黾爾何知?叫噪喧草莞”的用法,形容蛙鳴與雜草喧鬧的場景。
提示:如需具體例句或權威典籍原文,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紀》等文獻。
《草莞》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生長在水邊的草木。這種草木一般為矮小而茂密的植物,葉子較為柔軟,常常用于裝飾和綠化環境。
《草莞》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艹”。它的拼音是“cǎo guā”。根據《康熙字典》,《草莞》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草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等古代字典中都有記載。在繁體字中,草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草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草莞的古字形為“艹革”。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但在古代常常出現。
1. 水邊的草莞搖曳着,給人平靜的心情。
2. 我們在湖邊放了幾莖草莞,給整個景色增添了一抹綠意。
組詞:草木、莞荷、莞爾、青莞、茂莞等。
近義詞:草木、綠草、水生植物等。
反義詞:石頭、水泥、建築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