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lance;weigh;compare] 評量;比較
權衡利弊
權衡輕重
(1).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衡,秤杆。《禮記·深衣》:“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 宋 蘇轼 《徐州蓮華漏銘》:“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付之於度量與權衡。” 嚴複 《辟韓》:“今又使之操其刑焉以鋤,主其鬥斛、權衡焉以信,造為城郭、甲兵焉以守,則其勢不能。”
(2).喻指權力。《晉書·潘嶽傳》:“雖居高位,饗重祿,執權衡,握機祕,功蓋當時,勢侔人主,不得與之比逸。” 太平天囯 黃期陞 《建天京于金陵論》:“執權衡以禦民, 金陵 偏黨之習潛消。”
(3).指樞要。 唐 柳宗元 《與裴埙書》:“又不幸早嘗與遊者,居權衡之地,十薦賢乃得一售。”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子位處權衡,職當水鏡,居進退之首,握褒貶之柄。”
(4).法度;标準。《韓非子·守道》:“明於尊位必賞,故能使人盡力於權衡,死節於官職。”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寶頌》:“出令發政,道為權衡;喜怒從違,以道為經。” 清 葉廷琯 《雙貞圖詩》:“後世論人毋執一,當奉聖語為權衡。”
(5).評量;比較。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權衡損益,斟酌濃淡。” 唐 劉禹錫 《祭韓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視寰海,權衡低昂,瞻我所在。” 清 陸師 《之官真州述懷》詩之三:“權衡奢儉間,張弛有治義。” 朱自清 《民衆文學的讨論》:“在這種局勢裡,我們若能稍稍權衡于輕重緩急之間,便可知道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建設民衆的文學,而不是擁護所謂優美的文學。”
(6).借指南北二方。《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規矩為輔,副以權衡。四維以定,八封相望。”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史記五·龜策列傳》:“ 魏 相奏事,言東方之神執規司春,南方之神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執矩司秋,北方之神執權司冬。此雲規矩權衡,指四方而言,亦四維為八卦。”
“權衡”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在多種因素、利益或可能性之間進行比較、衡量,以做出合理判斷或選擇。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在複雜情境中,綜合分析不同選項的利弊、得失、風險與收益,最終作出最優決策。例如:
中國文化中,“權衡”常與“中庸”“全局觀”關聯,強調避免極端,尋求平衡。例如《孟子》中“權,然後知輕重”即體現此思想。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場景中的權衡案例,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權衡(quán héng)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權(木頭)和衡(車)。分解部首可以理解為把權力放在衡器上進行衡量,意味着需要通過權威的審慎考量來做決策。
權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尚書》:“五嶽四海,宗廟社稷,以權衡是非。” 即通過權衡來判斷是非對錯。這個詞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場,當時官員要通過權衡來确定政策措施的得失。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權衡分别寫成權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權衡曾經有過不同的寫法。權的古代寫法是“木”+“目”,而衡的古代寫法是“車”+“亻”。
以下是一些關于權衡的例句:
1.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需要對利弊進行權衡。
2. 在進行投資時,需要權衡風險和收益。
3. 做出這個決定需要權衡各種因素。
權衡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1. 權衡輕重:衡量事情的重要性。
2. 權衡利弊:權衡一件事情的好處和壞處。
3. 權衡得失:衡量一件事情獲得的好處和損失。
與權衡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斟酌:思考和權衡不同的選擇。
2. 考慮:仔細思考和權衡所有的因素。
3. 衡量:通過比較和權衡來決定某件事的好壞。
與權衡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偏見:沒有進行平衡思考或者公正評估。
2. 隨意:沒有進行任何思考或權衡就做決策。
3. 蠻幹:不考慮任何情況就采取行動。
總之,權衡是一個用來衡量和考慮的詞語,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明智的決策。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需要權衡各種因素,來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