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騷擾掠奪。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二:“每鎮兵二千,騷掠遠近。”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撫記下》:“ 牛鑑 不懲創之,反令守要害,終日騷掠,居民洶洶。”
“騷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和權威解釋進行辨析:
基本含義與出處
根據權威文獻記載(如清代魏源的《聖武記》和《道光洋艘征撫記下》),“騷掠”指“騷擾掠奪”,多用于描述軍隊或勢力對百姓的侵擾行為。例如:
詞義争議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騷掠”解釋為“才情橫溢、文采斐然”,并關聯到屈原的文學成就。但這一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騷”字單獨含義(如《離騷》的文采象征)的引申誤讀()。
使用場景
主流用法中,“騷掠”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暴力掠奪行為,具有負面色彩。而“才華”相關的解釋較為罕見,需謹慎使用。
建議以清代文獻中的“騷擾掠奪”為準确釋義,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文學創作,需明确區分“騷”字的單獨文化内涵(如楚辭文風)與“騷掠”的整體詞義差異。
《騷掠》(sāo lüè)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言辭不端正、輕佻或淫蕩。
《騷掠》的部首是馬(馬頭兒),由14個筆畫組成。
《騷掠》一詞起源于古代文人屈原的《離騷》。其中,“騷”指代離騷之作,而“掠”則有攫取、索取的意思。
《騷掠》的繁體字為《騷掠》。
在古代,寫作《騷掠》的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騷慮》。
他的言辭輕佻不端,總是騷掠于女性身上。
那個人一直以其淫蕩的行為而聞名于世,被視為一個騷掠犯。
騷擾、掠奪、騷亂、掠影。
淫亂、輕浮、放蕩。
端莊、正派、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