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協的意思、和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協的解釋

亦作“ 和葉 ”。1.和睦相處。《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於四方。” 唐 康骈 《劇談錄·含元殿》:“君臣和葉,四表靖謐。”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民報·烈士吳樾君意見書》:“民族間之利害衝突,勢所不免。惟勢力平均者,始有和協提攜之希望。”

(2).謂使之和睦相處。《三國志·吳志·胡綜傳》:“其和協彼此,使之無隙, 綜 有力焉。”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上:“﹝ 張安道 ﹞奉勅撰《許公神道碑》,其家欲言和協二宮事……上不喜。”

(3).同心協力。《逸周書·允文》:“人知不棄,愛守正戶,上下和協,靡敵不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從古權貴在朝,未有能和協者。”

(4).使和諧;協調。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謁薦郊廟,和協律呂。” 魯迅 《呐喊·鴨的喜劇》:“其間時時夾着蛇鳴‘嘶嘶’!可是也與蟲聲相和協。”

(5).猶和合。謂男女歡聚。 元 曾瑞 《山坡羊·妓怨》曲:“恰和協,又離别。被娘間阻郎心趄,離恨滿懷何處説。” 明 梁辰魚 《好事近·寄妓》套曲:“初相見甚幹涉,料姻緣前生未定,難道就和葉。”


和合協調。《國語·周語中》:“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時相見,将龢協典禮,以示民訓則。” 韋昭 注:“協,合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協”是漢語中表示融洽配合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與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

一、構詞解析

“和”本義指聲音相應,《說文解字》釋為“相應也”,引申為和睦、調和之意;“協”在《爾雅》中訓“和也”,《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含“共同合作”義項。二字疊加構成同義複合詞,強化了協調統一的語義特征。

二、語義特征

  1. 行為協調:特指多方在行動上的配合,如《尚書·堯典》載“協和萬邦”,強調不同群體間的協作關系
  2. 狀态融洽:表示整體處于平衡狀态,《左傳·襄公十一年》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的用法,指事物間達到完美配合狀态
  3. 情感和睦: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如“家庭和協”“團隊和協”,體現情感層面的融洽。

三、古今異同

古代文獻中該詞多用于政治協調(如《資治通鑒》記述“君臣和協”)或自然協調(如《齊民要術》記載農事配合),現代漢語則拓展至社會關系、機械運作等領域的協調配合,詞義外延擴大但核心語義保持穩定。

網絡擴展解釋

“和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1. 和睦相處
    指人與人、群體之間融洽相處,無矛盾沖突。例如《左傳·隱公十一年》提到“寡人有弟,不能和協”, 強調兄弟間應和睦。該詞在近代文獻中也用于描述民族間的和諧共處。

  2. 使他人或群體和睦
    具有主動促成和諧的含義。如《三國志·吳志·胡綜傳》記載“其和協彼此,使之無隙”, 體現通過協調消除隔閡。現代用法中也可指國家或組織間的協作,如“系統的消息定義和協同控制”(查字典例句)。

  3. 同心協力
    強調共同合作完成目标。《逸周書·允文》中“上下和協,靡敵不下”,表明團結的重要性。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也提到權貴難以和協,反向印證這一含義。

  4. 協調、和諧
    指事物或關系的平衡狀态。如南朝鮑照《河清頌》中“和協律呂”,形容音律的調諧。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描述系統、機制等的協調運作。

  5. 男女歡聚(古義)
    此為較罕見的古義,出自《漢典》解釋“猶和合”, 但現代已較少使用。

使用場景:
“和協”既可用于描述人際關系(如家庭、團隊),也適用于國家、文化等宏觀層面,或具體事務的協調管理。其近義詞包括“和諧”“協調”,反義詞如“沖突”“對立”。需注意語境選擇合適義項。

别人正在浏覽...

八級工豹月烏不時純龐楚竹笛膜冬風二拍二十四韻茷茷翻覆飛行機奉事腹尺富農告月還情海蜇寒蠢和淳鶴裝紅巾軍鴻蹤厚德歡恩慧水降敕鑒昧精深觊欲卷擄喇虎老羞變怒類列罍尊零堕懞漢飄色品字梅翹舌音裙網軟熟鰓裂使者受保人水飯私倒蒜蔥肅謹天格畋馬推搪酴醿酒屯籍晩蓋微躬武露無那哈下發獻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