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時的意思、不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時的解釋

(1)

 

[frequently;often]∶時時;經常不斷地

煉鋼工人不時察看爐火的顔色

(2)

 

[from time to time;at times]∶隨時

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宋·蘇轼《後赤壁賦》

詳細解釋

(1).不適時;不合時。《左傳·襄公十八年》:“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後漢書·劉陶傳》:“臣敢吐不時之義於諱言之朝,猶冰霜見日,必至消滅。” 李賢 注:“不時謂不合於時也。” 唐 羅隱 《讒書·風雨對》:“風雨雪霜,天地之權也,山川藪澤,鬼神之所伏也。故風雨不時,則歲有饑饉,雪霜不時,則人有疾病。” 宋 陳師道 《後山叢談》卷三:“步之西有異木,人莫能名。相傳數百歲,榮落不時。”

(2).隨時;臨時。 漢 晁錯 《論貴粟疏》:“﹝農夫﹞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祥異·食鼈食鼋》:“吾鄉 葛友匡 為裡中富翁,一生好食鼈,常買數十頭養于甕中,以備不時。”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 楊世興 正呆在天井上面穿堂門邊,照顧着上房兩間大辦公室不時的呼喚。”

(3).時時。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容》:“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時。” 唐 杜甫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詩:“尺書前日至,版築不時操。”《紅樓夢》第一○三回:“又過繼了一個混賬兒子,把家業都花完了,不時的常到 薛 家。”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田野上,這裡那裡的叢林深處,不時傳過布谷鳥婉轉的啼唱。”

(4).不及時。《後漢書·孔融傳》:“ 河南 尹 何進 當遷為大将軍, 楊賜 遣 融 奉謁賀 進 ,不時通, 融 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唐 南卓 《羯鼓錄》:“ 黃幡綽 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明史·文藝傳一·徐贲》:“大軍征 洮岷 ,道其境,坐犒勞不時,下獄瘐死。”

(5).不善。《書·益稷》:“帝不時,敷同日奏,罔功。” 孔 傳:“帝用臣不是。” 曾運乾 正讀:“時,善也。”《詩·大雅·蕩》:“匪上帝不時, 殷 不用舊。” 高亨 注:“時,善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時”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釋義:

一、現代常用含義

  1. 經常、頻繁
    表示動作或現象頻繁發生,相當于“常常”“時常”。
    例:煉鋼工人不時察看爐火顔色;天氣幹燥時需不時給植物澆水。

  2. 隨時
    強調動作可能在任何需要的時候發生,常見于“不時之需”。
    例:蘇轼《後赤壁賦》中“以待子不時之需”。


二、古代/特殊語境含義

  1. 不適時、不合時宜
    多見于古籍,指事物發生時間不恰當或違背自然規律。
    例:《左傳》中“南師不時,必無功”指軍事行動不合天時。

三、其他相關說明

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不時”多用于前兩種含義,尤其在口語和文學表達中,“不時之需”已成為固定搭配。如需引用古籍,需注意第三種特殊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時(bù shí)這個詞的意思: 不時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頻繁地,時常,不斷地。它通常用來描述一個行為或事件的重複發生,沒有固定的時間間隔。不時表示某事物或某種情況經常發生,沒有特定規律或時間限制。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時的拆分部首是不(bù)和日(rì),它共有七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不時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曆程。在繁體字中,不時的寫法為「不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不時通常寫作「不時」,使用的是正楷字體。 例句: 1. 他不時地檢查手機,因為怕錯過了重要的消息。 2. 小貓不時地跳起來追逐着蝴蝶。 組詞: 不時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相關的短語或成語,例如:不時之需(需要時常的事物)、不時之須(時常必須的事情)。 近義詞: 1. 常常:表示一種頻繁的行為或事件發生。 2. 經常:表示某事物在相當長的時間内重複發生。 反義詞: 偶爾:表示某種行為或情況隻在一段時間内偶然出現,不經常或不連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