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和叶 ”。1.和睦相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於四方。” 唐 康骈 《剧谈录·含元殿》:“君臣和叶,四表靖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烈士吴樾君意见书》:“民族间之利害衝突,势所不免。惟势力平均者,始有和协提携之希望。”
(2).谓使之和睦相处。《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 综 有力焉。”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张安道 ﹞奉勅撰《许公神道碑》,其家欲言和协二宫事……上不喜。”
(3).同心协力。《逸周书·允文》:“人知不弃,爱守正户,上下和协,靡敌不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从古权贵在朝,未有能和协者。”
(4).使和谐;协调。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謁荐郊庙,和协律吕。”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
(5).犹和合。谓男女欢聚。 元 曾瑞 《山坡羊·妓怨》曲:“恰和协,又离别。被娘间阻郎心趄,离恨满怀何处説。” 明 梁辰鱼 《好事近·寄妓》套曲:“初相见甚干涉,料姻缘前生未定,难道就和叶。”
和合协调。《国语·周语中》:“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时相见,将龢协典礼,以示民训则。” 韦昭 注:“协,合也。”
“和协”是汉语中表示融洽配合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与语义演变两方面解析:
一、构词解析
“和”本义指声音相应,《说文解字》释为“相应也”,引申为和睦、调和之意;“协”在《尔雅》中训“和也”,《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含“共同合作”义项。二字叠加构成同义复合词,强化了协调统一的语义特征。
二、语义特征
三、古今异同
古代文献中该词多用于政治协调(如《资治通鉴》记述“君臣和协”)或自然协调(如《齐民要术》记载农事配合),现代汉语则拓展至社会关系、机械运作等领域的协调配合,词义外延扩大但核心语义保持稳定。
“和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丰富且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和睦相处
指人与人、群体之间融洽相处,无矛盾冲突。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提到“寡人有弟,不能和协”, 强调兄弟间应和睦。该词在近代文献中也用于描述民族间的和谐共处。
使他人或群体和睦
具有主动促成和谐的含义。如《三国志·吴志·胡综传》记载“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 体现通过协调消除隔阂。现代用法中也可指国家或组织间的协作,如“系统的消息定义和协同控制”(查字典例句)。
同心协力
强调共同合作完成目标。《逸周书·允文》中“上下和协,靡敌不下”,表明团结的重要性。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也提到权贵难以和协,反向印证这一含义。
协调、和谐
指事物或关系的平衡状态。如南朝鲍照《河清颂》中“和协律吕”,形容音律的调谐。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系统、机制等的协调运作。
男女欢聚(古义)
此为较罕见的古义,出自《汉典》解释“犹和合”, 但现代已较少使用。
使用场景:
“和协”既可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如家庭、团队),也适用于国家、文化等宏观层面,或具体事务的协调管理。其近义词包括“和谐”“协调”,反义词如“冲突”“对立”。需注意语境选择合适义项。
哀策巴黎公社八一面不终川奠祠监从孙甥翠旗单绞刀币打失恶肉赣剧阁道革流归土管山吃山,管水吃水呵会候情火签兼爱无私剿抚兼施骄僻疥疮结驩阶室旌忠尽行救生员居産诓惑灵幡灵峰龙裤罗浮履尾麻捣卖拳头霾曀梅勒额真魅乡腻语女师欧美偏厂撇抗乾海迁刻侨氓声誉蜀阁水陆道场四檐贴配枉横蚊聚五戊现金帐显谥崄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