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認為從露水降落的狀态,可以推斷國人的習性喜好。如降露布散,則人尚武,謂之武露;如降露凝沉,則人尚文,謂之文露。《初學記》卷一引《春秋佐助期》:“武露布,文露沉。” 宋均 注:“甘露見其國,布散者,人尚武。文采者,則甘露凝重。”
“武露”是一個源自古代文化觀念的詞語,其含義與自然現象及社會習性的關聯有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指古人通過觀察露水降落的狀态來推測國民的習性偏好。若露水散布降落(布散),則象征當地民衆崇尚武力,稱為“武露”;若露水凝結沉聚(凝沉),則代表尚文之風,稱為“文露”。
文獻依據
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初學記》引用的《春秋佐助期》:“武露布,文露沉。”漢代學者宋均進一步注釋:“甘露見其國,布散者人尚武,文采者則甘露凝重。”,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對自然現象的解讀。
文化背景
在傳統觀念中,“武露”與“文露”常作為對舉概念,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文武之道的平衡認知。露水的形态被賦予象征意義,成為推斷民風或國運的隱喻性符號。
“武露”屬于古代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是通過自然現象(露水狀态)類比社會習性(尚武精神),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
《武露》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戰争中武将表現出的勇猛和威風。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武”和“露”。
“武”字的部首是“止”,總共有8畫;“露”字的部首是“雨”,總共有17畫。
《武露》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至今可以追溯到《三國演義》和《水浒傳》等古代小說中。它也出現在一些古代詩詞中,形象地描繪了武将在戰場上的英勇形态。在繁體字中,詞語“武露”不會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包括《武露》一詞。古代漢字的書寫風格更加簡練,筆劃結構也有所差異,但整體意思沒有太大變化。
他在戰場上顯露出的武勇無人能敵,真是一個《武露》的典型。
使用《武露》一詞來組成其他詞語,比如:武勇、武力、武術。
近義詞:威武、雄壯、英勇。
反義詞:柔弱、怯懦、膽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