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essenger]∶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辦事的人
歡迎來自親密鄰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 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2) [someone and something carried information]∶比喻帶來某種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國的人們也真懂得欣賞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使喚之人;仆從,傭工。《禮記·投壺》:“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賔黨;樂人及使者、童子,皆屬主黨。” 鄭玄 注:“使者,主人所使。”《太平廣記》卷七引 晉 葛洪 《神仙傳·李八百》:“﹝ 李八百 ﹞為作客傭賃者, 公昉 不知也…… 公昉 為之流涕曰:‘卿為吾家使者,勤苦歷年,常得篤疾,吾取醫欲令卿愈,無所恡惜,而猶不愈,當如卿何?’”
(1).奉命出使的人。《戰國策·趙策一》:“使使者緻萬家之邑一於 智伯 。”《史記·鄭世家》:“ 簡公 欲與 晉 平, 楚 又囚 鄭 使者。” 南朝 宋 鮑照 《代出自薊北門行》:“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陳導》:“弁曰:‘吾非人也,冥司使者。’” 清 顧彩 《梅花驿》詩:“渡河芳草王孫去,過嶺梅花使者愁。”
(2).阿拉伯語Rasūl意譯。伊6*斯6*蘭教泛指受神的啟示且負有宗教使命的人。特指受 安拉 之命,向世人傳播一神教教義的人。在一些場合亦專指 **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使者漢語 快速查詢。
“使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延伸,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奉命執行任務的人
指受命出使或傳達信息的人員,常見于外交、政治等領域。例如:“友好使者”“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史記·魏公子列傳》)。現代多指外交官或代表特定組織執行任務的人。
比喻象征意義
用于形容傳遞某種信息或象征特定意義的人或事物。例如:“春天的使者”(指花朵)、“音樂使者”(象征文化交流)。
宗教語境
在伊斯蘭教中,“使者”(阿拉伯語Rasūl)特指受安拉啟示、傳播教義的人,如穆罕默德。
曆史與文學中的角色
古代文獻中,“使者”也指仆從或傭工(如《禮記·投壺》記載),但此用法現代較少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史記》《禮記》等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使者一詞,指的是被派遣或者被任命代表他人、組織或國家去執行特定任務的人員。這個詞具有豐富的含義和用法。
使者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字旁,表示與人相關的意思,右邊是“示”字旁,表示傳達、标志的意義。它總共有8個筆畫。
使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象形文字。在繁體字中,使者的字形為「使」加上「者」,表示派遣的人。
在古代漢字中,使者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定義使者:“使導成行。”以古代寫法而言,「使」字在上方加上一橫,下方為「頉」。而「者」字則用「日」下拉表示。
他被任命為使者,代表國家與外交使團進行會談。
使者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派遣使者、特使、外交使者等。
近義詞:代表、使節、使命、使團。
反義詞:被派遣、被命令、被委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