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諸侯每月朔日行告廟聽政之禮。又稱“告朔”。《左傳·文公五年》:“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 杜預 注:“諸侯每月必告朔聽政,因朝宗廟。”《公羊傳·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參見“ 告朔 ”。
“告月”是古代中國禮儀制度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諸侯每月朔日(初一)舉行的告廟聽政儀式,又稱“告朔”。該儀式要求諸侯在宗廟向祖先禀告政務,并頒布當月政令。
在閏月中,雖然不舉行正式的告月儀式,但諸侯仍需進行簡化版的宗廟朝拜,體現對祖先祭祀的延續性。
這一制度将宗教祭祀與政治治理相結合,反映了周代“敬天法祖”的統治思想,是研究先秦禮制的重要切入點。更多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公羊傳》相關章節。
告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告和月兩個字組成。告的拆分部首為告部,拼音為gào,表示告知、通告的意思。月的拆分部首為月部,拼音為yuè,表示月亮、月份的意思。
告月是《詩經·小雅·告月》中的一句詩句,意思是通知、告知月亮。這裡的月指的是月亮。
将告月轉化為繁體字的寫法為告月。
在古代,告字的寫法略有差異,通常可以寫作 "吿","吿"由 口和告兩個部首組成,表示通過口傳達信息。月字的寫法基本與現代無異。
1. 這個通告是為了告月明天的會議時間和地點。
2. 姐姐寫了一封信告月她即将結婚的喜訊。
告月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詞,例如:
告知(gào zhī):通知、告訴。
告示(gào shì):公告、布告。
告别(gào bié):辭别、離别。
通告:告示、宣告、報告。
保密:保守、不洩露、隱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