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兵的花名冊。《新唐書·路岩傳》:“取壇丁子弟教擊刺,使補屯籍。”
“屯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屯兵的花名冊,主要用于古代軍事管理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路岩傳》:“取壇丁子弟教擊刺,使補屯籍。”
意為招募民間青壯年訓練作戰技能,并登記到屯兵名冊中,擴充軍隊編制。
“屯籍”是古代軍事制度中的專用術語,體現軍隊管理的規範化。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唐書》等史料。
屯籍是一個古代漢字,意思指的是集中居住并登記戶口的地方。
屯籍的部首是己(已),共有10個筆畫。
屯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戶口管理制度。在古代,為了管理人民的居住和勞動,政府需要掌握全國各地的人口分布、職業和家庭狀況等信息。因此,設立了屯籍制度,在各個地方設立屯莊,并讓人們集中居住并登記戶籍,以便統計和管理。
繁體字「屯籍」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屯籍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屯藉」,其中「藉」是由「耆」字和「艹」(草字頭)組成,「耆」代表老年人,表示「稀少」的意思。這個寫法強調了在屯莊中老年人的稀缺。
1. 在古代,人們需要前往屯籍集中居住,并登記個人信息。
2. 屯籍制度的建立,為政府提供了人口統計和管理的基礎數據。
- 屯莊:指屯籍制度下集中居住的地方。
- 屯田:指農民在屯莊中進行農業生産。
- 田籍:指登記農田歸屬和利用情況的記錄。
- 落戶:指在某個地方定居并登記戶口。
- 戶籍:指登記人口信息、籍貫、家庭關系的記錄。
- 分散居住:指人們沒有集中居住的狀态,而是分散在各個地方居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