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詞。卑賤的身子。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綿四代於茲日,盈百祀於微躬。” 唐 許渾 《泛溪》詩:“纔應畢婚嫁,還此息微躬。” 宋 郭祥正 《金山行》:“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微躬"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對自身的謙稱,常見于古代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的表達中。以下從語義、語源及用法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謙稱自己的身體或身份,意為"卑微之身",表達說話者的自謙态度。
例:"謹以微躬,敬獻薄禮"(以謙卑之身,恭敬地獻上薄禮)。
古代謙辭傳統:
源自先秦禮制中的謙敬語體系,與"賤軀""鄙身"等詞類似,體現儒家"自卑而尊人"的禮儀觀念(《禮記·曲禮上》)。
典籍例證:
《全唐詩·杜甫〈寄李十四員外布十二韻〉》:"名參漢望苑,職述景題輿。巫峽将之郡,荊門好附書。遠行無自苦,内熱比何如。正是炎天闊,那堪野館疏。黃牛平駕浪,畫鹢上淩虛。試待盤渦歇,方期解纜初。微躬思自保,終欲報丘墟。" 此處"微躬"即詩人自指。
構詞理據:
"躬"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身也",古文中常代指自我(如"躬耕""反躬自省");"微"則強化謙卑色彩,符合傳統謙辭的修飾邏輯(如"微志""微力")。
多用于臣子奏章(如"臣以微躬,忝居高位")、文人書信或詩詞,強調身份卑微以示恭敬。
當代漢語中已罕見,偶見于仿古文體(如戲曲台詞、傳統禮儀文書)或文學創作中,用以營造莊重、典雅的語感。
收錄"微躬"詞條,釋義為"謙稱己身",引例為唐代劉長卿詩"微躬敢直辭"。
釋"躬"為"自身","微躬"屬謙辭範疇。
通過"躬"字釋義關聯謙稱用法,佐證構詞合理性。
需注意"微躬"與近義詞"賤軀"的細微差異:
此詞雖屬古語,但對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表達及謙敬詞演變具有語言學價值。
“微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不同資料對“微躬”的解釋略有差異,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權威文獻(如《漢典》)理解其含義。若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郊居賦》《泛溪》等原典。
巴巴拔茅渤鞮海殘杯冷炙參宥出舉疊為賓主地經分口改俗耕車觀看果烈何勞候比慧悟混成協昏爛佳贶見面驚急進禍劇地巨毋客刺燎原之火俚歌立眉豎眼立子盧綸呂氏春秋賣休蠻功漫吟梅溪腦袋瓜子劈雷缾管婆留千伏前軌謙讬旗鼓相望青輝拳縮任公三男子煽爍射帖收退水溜溜竦秀宿猾素習童牧五詞遐傳遐徼蕭放喜從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