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大德。《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淮南子·氾論訓》:“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四》:“餘益德君,君真厚德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五·成相國二世厚德》:“人稱其兩世厚德雲。”
(2).深厚的恩德。《漢書·淮南厲王傳》:“夫大王以千裡為宅居,以萬民為臣妾,此 高皇帝 之厚德也。” 三國 魏 曹植 《鹦鹉賦》:“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輝。” 宋 蘇轼 《答漕使啟》:“敢緣厚德,尚許兼容。”
(3).謂施以厚澤。《國語·晉語二》:“故輕緻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勸而叛者慕,懷之以典言,薄其要結,而厚德之以示之信。”
(4).謂深深地感激。《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當今為将軍計,莫若舉 冀州 以讓 袁 氏。 袁氏 得 冀州 ,則 瓚 不能與之争,必厚德将軍。”
“厚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òu dé,其含義豐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厚德”指高尚的品德與深厚的道德修養,強調以誠信、寬容、正直的态度對待他人。核心在于心胸寬廣、重公輕私,不以個人得失為主。
大德與修養
指人的道德境界深厚,如《周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寓意人應效法大地,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
深厚的恩澤
可形容對他人的重大恩惠,如《漢書》提及“高皇帝之厚德”,即指帝王對百姓的深厚恩德。
施以厚澤
表示給予他人豐厚的關懷或資源,如《國語》中“厚德之以示之信”,強調通過施恩建立信任。
深切的感激
古文語境中亦可表達對他人的深深感謝,如《三國志》記載“必厚德将軍”。
“厚德”源自儒家思想,與“載物”結合為成語“厚德載物”,被《周易》列為君子之德,現代常作為校訓或育人理念,強調以德為先。
如今,“厚德”廣泛用于教育、社會活動等場景,形容人品行高潔或機構注重道德建設,例如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取此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或例句,可參考《周易》《淮南子》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厚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是「厚」,讀音為hòu;第二個字是「德」,讀音為dé。
「厚」這個字由「土」和「叔」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是9畫。古漢字寫法中,該字有一種常用的繁體形式「厚」。
「德」這個字由「彳」和「言」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是9畫。古漢字寫法中,該字有一種常用的繁體形式「德」。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是指一個人的品德,尤其是指一個人具有的美德、道德修養和高尚的品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厚德」被視為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和追求,意味着一個人應該本着誠實、寬厚、正直、仁愛、恕己及人的原則來行事和處世。
1. 作為一名教師,要帶着「厚德」的品質,為學生樹立榜樣。
2. 她以其「厚德」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們的尊敬和信任。
3. 學校注重教育學生的「厚德」教育,使他們在學業上和品德修養上都全面發展。
以下是一些和「厚德」相關的組詞:
- 厚德載物: 形容一個人非常有德行,能夠容納和承載衆多事物。
- 品德高尚: 指一個人的素質和道德高尚。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儒家的核心修養觀念,意味着一個人要從個人修養做起,然後才能家庭和社會更好地發展,最終達到天下太平。
和「厚德」相關的近義詞有「美德」、「高尚」、「道德」等,它們都指的是一個人的良好品質和道德行為。
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一些與「厚德」相對立的詞語,比如「品行惡劣」、「不道德」、「無德行」等,用來形容一個人行為不端或者品德敗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