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豳風》篇名。《詩·豳風·狼跋序》:“《狼跋》,美 周公 也。 周公 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 周 大夫美其不失其聖也。”《孔叢子·記義》:“於《東山》見 周公 之先公而後私也,於《狼跋》見 周公 之遠志所以為聖也。”
(2).喻艱難窘迫。《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毛 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進退有難,然而不失其猛。”《三國志·蜀志·法正傳》:“主公之在 公6*安 也,北畏 曹公 之彊,東憚 孫權 之逼,近則懼 孫夫人 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唐 李德裕 《漢昭帝論》:“ 成王 聞 管 蔡 流言,觀 召公 不悅,遂使 周公 狼跋而東,《鴟鴞》之詩作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狼跋漢語 快速查詢。
“狼跋”出自《詩經·豳風》,是一首以狼為喻體的詩歌,其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跋”與“疐”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描述老狼進退兩難的窘态:前行踩到垂肉,後退絆住尾巴,暗喻處境艱難。後衍生為成語“跋前疐後”,比喻進退維谷。
表層形象
通過狼的笨拙動作,反襯詩中“公孫”(貴族)的從容儀态(如“赤舄幾幾”指穿着華貴紅鞋)。
深層隱喻
學者多認為此詩贊美周公攝政時雖遭流言诋毀(如“四國流言”),仍能保持德行無瑕,以狼的窘迫對比周公的穩重。
部分注釋認為“德音不瑕”一句有反諷意味(如餘冠英譯本),但主流觀點仍以贊頌為主。可結合《毛詩序》與朱熹《詩集傳》對比理解。
如需深入探讨曆史背景或詩歌結構,可參考《毛詩注疏》或朱熹《詩集傳》等經典注本。
《狼跋》是一種古籍中常見的詞語,它指的是狼行走時留下的腳印痕迹。狼跋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事情發展的軌迹或痕迹。
狼跋的拆分部首是犬字旁,它的右邊是貝字旁。狼跋總共有10畫。
狼跋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外物》一文中。文中描述:“燕、趙之地,莫見其狼跋;海、河之浸,莫不遊駭。”這說明狼跋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狼行走的痕迹。
狼跋的繁體字為狼蛇。
在古時候,狼跋的寫法有所不同。經過研究,發現古代的狼跋字是由犬字旁和參字旁組成,它的舊字形為“狼啦”。
1. 在沙漠上我看到了幾道狼跋,大概是灰狼出沒的痕迹。
2. 這個案件的調查人員通過研究犯罪現場的狼跋來還原了兇手的行動軌迹。
1. 狼行:指狼在行走或奔跑。
2. 跋涉:形容艱難跋涉。
3. 跋扈:形容傲慢跋扈。
狼蹤、狼迹。
狼隱、狼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