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豳風》篇名。《詩·豳風·狼跋序》:“《狼跋》,美 周公 也。 周公 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 周 大夫美其不失其聖也。”《孔叢子·記義》:“於《東山》見 周公 之先公而後私也,於《狼跋》見 周公 之遠志所以為聖也。”
(2).喻艱難窘迫。《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毛 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進退有難,然而不失其猛。”《三國志·蜀志·法正傳》:“主公之在 公6*安 也,北畏 曹公 之彊,東憚 孫權 之逼,近則懼 孫夫人 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唐 李德裕 《漢昭帝論》:“ 成王 聞 管 蔡 流言,觀 召公 不悅,遂使 周公 狼跋而東,《鴟鴞》之詩作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狼跋漢語 快速查詢。
《漢語大詞典》對“狼跋”的釋義為:原指狼行進時踩踏颌下垂肉的動作,後引申為形容進退兩難的困境。該詞出自《詩經·豳風》,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生物形态本義 《詩經·豳風·狼跋》記載:"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描繪老狼前行時垂肉(胡)被前足踩踏,後退時尾巴又被後足絆住的窘态。這種具象描寫源自古代先民對狼類動物的觀察,特指年老體衰的狼因下颌垂肉過長導緻的行動障礙,屬于古代動物行為學的重要觀察記錄。
二、文學引申含義 漢代毛亨在《毛詩故訓傳》中注解:"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進退有難",将具體動物行為升華為人生處境的隱喻。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進一步闡釋:"此喻周公進則攝王政,退複成王之位,終無過咎",賦予其政治哲學的深層意涵。
現代語言應用中,"狼跋"多用于書面語境,如:"這個項目陷入狼跋之境,推進受阻又難以終止"(《現代漢語大字典》用例)。《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别指出該詞具有文言色彩,常見于學術論著與曆史題材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狼跋”出自《詩經·豳風》,是一首以狼為喻體的詩歌,其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跋”與“疐”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描述老狼進退兩難的窘态:前行踩到垂肉,後退絆住尾巴,暗喻處境艱難。後衍生為成語“跋前疐後”,比喻進退維谷。
表層形象
通過狼的笨拙動作,反襯詩中“公孫”(貴族)的從容儀态(如“赤舄幾幾”指穿着華貴紅鞋)。
深層隱喻
學者多認為此詩贊美周公攝政時雖遭流言诋毀(如“四國流言”),仍能保持德行無瑕,以狼的窘迫對比周公的穩重。
部分注釋認為“德音不瑕”一句有反諷意味(如餘冠英譯本),但主流觀點仍以贊頌為主。可結合《毛詩序》與朱熹《詩集傳》對比理解。
如需深入探讨曆史背景或詩歌結構,可參考《毛詩注疏》或朱熹《詩集傳》等經典注本。
罷羸飽經風霜八音疊奏坌塺别酌撥弄餔醊慘景長撎抽毫牀筵出去摧隤大辂頂門杈頂頭錢番紅花凡愦奮末衮阙國工畫虎回船弧弦家客教老者肌腱驚醒浸淩就閑麂鞾峻除兩舌禮庠禮信率服呂氏内妓年頭劈柴蹡蹡濟濟千日斫柴一日燒青簿僧人射鄉石鹽木使用權受記手信肆觐伺瑕導隙宿膩談功忑忑忐忐王生韤卧射物惑項頭銜薪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