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一種風俗。繪虎于門以禦兇息疠。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桃梗葦茭畫虎》:“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 神荼 與 鬱壘 昆弟二人,性能執鬼。 度朔山 上有桃樹,二人於樹下簡閲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 神荼 與 鬱壘 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兇也。”
(2).泛指描繪虎的形象。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包氏 宣州 人,世以畫虎名家,而 鼎 最為妙。今子孫猶以畫虎為業,而曾不得其髣髴也。”
(3).“畫虎類狗”的縮語。 南朝 宋 鮑照 《侍郎報滿辭閣疏》:“釋擔受書,廢耕學文。畫虎既敗,學步無成。” 唐 杜甫 《奉贈太常張卿二十韻》:“謬知終畫虎,微分是醯雞。” 金 邊元鼎 《村舍》詩之二:“學得屠龍無用處,祇如畫虎反成羞。” 明 胡應麟 《詩薮·國朝下》:“學 何 不至,不失雕龍;學 李 不成,終類畫虎。”參見“ 畫虎類狗 ”。
(4).指繪繡的猛虎圖像。 前蜀 韋莊 《觀浙西府相畋遊》詩:“紫袍日照金鵝鬭,紅旆風吹畫虎獰。”
“畫虎”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層次。從字面義分析,該詞指描繪老虎形象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繪制虎形圖案”。其引申義源自成語“畫虎類犬”,《漢典》解釋為比喻好高骛遠卻難成佳作,含貶義色彩。
在詞源學層面,“畫虎”典故可追溯至《後漢書·馬援傳》,其中“刻鹄不成尚類鹜,畫虎不成反類狗”的箴言,經《國學大師》考證為東漢馬援《誡兄子書》中的勸誡之語。現代語義延伸出三重内涵:一喻藝術創作需量力而行,二指模仿失真的創作弊病,三在特定語境中含志向高遠之意。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強調該詞在使用時的語境差異,指出當代網絡語境中“畫虎”偶爾被賦予積極含義,表示追求卓越目标的精神。從構詞法角度看,“畫”為動詞性語素,“虎”作賓語,構成動賓結構的複合詞,這種構詞方式常見于漢語成語體系。
“畫虎”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風俗
指在門上繪制虎的形象以驅邪避兇的習俗,源自《黃帝書》中神荼、郁壘捉鬼喂虎的傳說。官府常在臘月除夕裝飾桃人、懸挂葦索并畫虎于門,寓意抵禦災禍。
描繪虎的形象
泛指對虎的繪畫創作。例如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宣州包氏家族世代以畫虎聞名,但後代技藝逐漸失傳。
“畫虎類狗”的縮語
比喻模仿不當反而弄巧成拙,或好高骛遠終無成就。如南朝鮑照《侍郎報滿辭閣疏》中“畫虎既敗,學步無成”,杜甫詩中“謬知終畫虎”均用此意。
相關成語
明代汪廣洋《畫虎》詩以虎喻人,通過“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展現猛獸亦有溫情,暗含對親情的贊頌。
“畫虎”既可指具體行為(風俗、繪畫),也可作為隱喻(失敗模仿、親情象征)。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榜樣巴依卑吏本道伯祖操張重唱吹擂大宿都作院笃慎凡民泛拚肥甘輕暖皓露和盟簡隔絞紛金牛座饑窮慨當以慷課銀揆理夔襄枯楊之稊老業人略斜亮天連類比物嗹馬流射溜走旅瘗脈案闵亂思治嗫唲拟于不倫品度丕丕痞氣傾竦青霧群山人不可貌相色陣省觐神頭鬼臉食葷簭人蜀秫送眼流眉台球覃思讬心威柄聞知弦匏小隙沉舟逍遙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