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 岱宗 ,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後。”原謂以禮見東方諸國之君,後常用為語典,以稱見天子或諸侯之禮。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肆覲天宗,爰集通仙。” 唐 吳筠 《步虛詞》之九:“爰從太微上,肆覲虛皇尊。” 宋 王禹偁 《<皇華集>序》:“古者天子五載一廵狩,肆覲羣後,觀省風俗,黜陟幽明而已。”
"肆觐"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儀背景的專有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諸侯依禮制朝見天子"。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東後"的記載,展現了上古時期帝王巡狩與諸侯朝觐相結合的禮制傳統。
從構詞法分析,"肆"在此處取"遂行、實施"之義,《說文解字》釋其"極陳也"的本義,引申為正式施行禮制;"觐"則特指臣子拜見君主的禮儀,《周禮·春官·大宗伯》明确記載"秋見曰觐",說明這是具有時令特征的朝見制度。二字組合後形成的"肆觐",完整表達了"依禮完成朝見程式"的儀式感。
在曆史演變中,該詞的使用範圍有所擴展。清代經學家王引之在《經義述聞·尚書上》考證指出:"肆觐者,遂見也。見東方諸侯,猶《禮》言遂觐于後矣。"這說明隨着時代發展,"肆觐"不僅限于天子接受朝見,也可用于描述高級官員接見屬臣的禮儀場合。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書·舜典》'肆觐東後'本謂以禮見東方諸國之君,後常用為語典,以稱見天子或諸侯之禮",準确揭示了詞語的古今異同。
“肆觐”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東後。”。這裡的“肆觐”指舜帝東巡時以禮儀會見東方諸侯,強調天子與諸侯間的正式朝見關系。
字義解析
引申含義
後世将“肆觐”作為典故,泛指朝見君主或諸侯的禮儀,如晉代孫綽《遊天台山賦》中“肆觐天宗,爰集通仙”,唐代吳筠詩中“肆觐虛皇尊”,均借指與尊者的正式會面。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帝王巡狩、諸侯朝拜等莊重場合,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
總結來看,“肆觐”是古代政治禮儀的專有詞彙,其核心含義圍繞天子與諸侯的正式會面展開,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原文或相關注疏(參考、3、8)。
敗道白拂報歲蔽美兵棱餅銀不矜敞臉垂眷寸指測淵錯立族談麤踈遞禅耏毛飛霜六月賦鵩人梗議工人階級古體古鐵和鳴鶴仗畫尺荒忙歡燕檢容笈囊濟南市金鳳凰衿襘禁苑黃九傷沮辱刊修裡君耄倪骈疊千裡足潛入乾着樵爨僑劄勤辱瓊蕤求媚日朘月削山高路陡商亭省衆曙晖屬婁書圃死标白纏蒐簡天衢提詞提舉挺胸突肚箨冠無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