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 岱宗 ,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後。”原謂以禮見東方諸國之君,後常用為語典,以稱見天子或諸侯之禮。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肆覲天宗,爰集通仙。” 唐 吳筠 《步虛詞》之九:“爰從太微上,肆覲虛皇尊。” 宋 王禹偁 《<皇華集>序》:“古者天子五載一廵狩,肆覲羣後,觀省風俗,黜陟幽明而已。”
“肆觐”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東後。”。這裡的“肆觐”指舜帝東巡時以禮儀會見東方諸侯,強調天子與諸侯間的正式朝見關系。
字義解析
引申含義
後世将“肆觐”作為典故,泛指朝見君主或諸侯的禮儀,如晉代孫綽《遊天台山賦》中“肆觐天宗,爰集通仙”,唐代吳筠詩中“肆觐虛皇尊”,均借指與尊者的正式會面。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帝王巡狩、諸侯朝拜等莊重場合,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
總結來看,“肆觐”是古代政治禮儀的專有詞彙,其核心含義圍繞天子與諸侯的正式會面展開,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原文或相關注疏(參考、3、8)。
肆觐(sì j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肆”是表示數碼的數詞,意為“四”,表示數字4;“觐”是表示朝見、拜訪的動詞,意為“拜谒”、“朝見”。因此,肆觐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四次拜谒”。
在這個詞中,部首使用的是“手”,表示與手有關的意義。在筆畫上,“肆”有5畫,“觐”有11畫。
肆觐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古人常常使用肆觐這個詞來描述皇帝或高官的拜訪形式。當時,普通百姓在拜見皇帝時,需要經過四次拜見才能見到皇帝,因此這個詞成為描述這一拜訪儀式的代稱。
在繁體字中,肆觐的寫法與簡體字略有不同。它的繁體字形式是「肆覲」。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肆觐的字形也會有所不同。其中,“肆”字在古代寫法中,由一個手部偏旁加上“四”字合并而成;“觐”字則由一個手部偏旁加上一個“并”字組合而成。
1. 朝廷會見外國使節時,通常需要以肆觐為禮。
2. 我們在肆觐前要注意禮儀的規範。
1. 入觐:指拜見皇帝或高官。
2. 進行觐見:表示進行拜見的行為。
1. 參拜:指參加拜見宗廟或神佛的儀式。
2. 參見:指拜訪名人或高官并向其請教或彙報事務。
1. 接待:指招待來訪的客人。
2. 宴請:指邀請客人參加宴會或宴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