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受紀 ”。指接受祭享。《漢書·司馬遷傳》:“五年而當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記。”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諸神受記。” 明 唐順之 《觀中州進賀長至表箋恭述時寓信陽》詩:“諸神将受紀,四海共迎祥。”
(2).佛教語。稱佛記弟子來生因果及将來成佛之事為記别,接受記别,叫做受記。 唐 李邕 《嵩嶽寺碑》:“密意所傳稱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長老知是 範道 要求受記,故此晝夜啼哭。”《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佛經上常説:‘受記成佛。’你能受記,就能成佛;你不受記,就不能成佛。”
“受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古代文獻和佛教術語兩類:
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指接受祭享或受命于天,常見于祭祀或曆法變革的記載。如《漢書·司馬遷傳》提到“諸神受記”,指新曆法确立後,各方神靈接受祭祀。明代唐順之的詩句“諸神将受紀”也沿用此意。
佛教術語
指佛陀對弟子未來修行成果的預言,包含來世因果及成佛的預言。例如《嵩嶽寺碑》記載“佛前受記”,《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中長老通過受記儀式确認修行者的佛緣。佛教認為“受記”是成佛必經的認證過程。
需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令人難忘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誤傳。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佛經語境理解該詞。
「受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被記錄、被記住或被銘記在心中。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言行、行為等被人牢記,或者指一種體驗或經曆在心中長久留存。
「受記」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又」,右邊的部首是「言」。總共包含了8個筆畫。
「受記」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初出自《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受記」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受記」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差異。
1. 他的貢獻将永遠被人們所受記。
2. 那次旅行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受記。
相關的組詞有:記住、記憶、記載、記事、心事等。
類似意義的詞語有:銘記、記憶、牢記。
相反意義的詞語可以是:忘記、遺忘、失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