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步趨有節,多而整齊的樣子。 清 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論》:“其在《公劉》之四章曰:‘蹡蹡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是時餱糧完具,始立國而祭也。”按,今通行本《詩·大雅·公劉》作“蹌蹌濟濟”。
“蹡蹡濟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āng qiāng jì jì,主要用于描述人群步調整齊、莊重有序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公劉》中的“蹌蹌濟濟”(異體字為“蹡蹡濟濟”),清代龔自珍在《五經大義終始論》中也引用了此句,描述周朝先祖公劉建立國家時的莊嚴儀式。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禮儀活動、慶典遊行或嚴肅集會,強調人群動作協調、秩序井然,例如:“祭祀隊伍蹡蹡濟濟,肅穆前行。”
近義詞與辨析
《公劉》原文:“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衆人莊重有序,安排席位與幾案,登位後依禮而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相關注釋。
《蹡蹡濟濟》是一個成語,表示人群衆多、熱鬧非凡的意思。
《蹡蹡濟濟》由“足”、“走”、“目”、“黾”四個部首組成,總共包含10個筆畫。
《蹡蹡濟濟》最早見于《管子·權修篇》。它形容人們聚集到一起,氣氛熱烈,場面喧鬧。
《蹡蹡濟濟》的繁體字為「趫趫濟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蹡蹡濟濟》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趫趫濟濟」,其中的字形和現代有所區别。
1. 人們聚集在廣場上,熱鬧的場面簡直是蹡蹡濟濟。
2. 今天商場裡人山人海,人們踩踏着争搶打折商品,真是蹡蹡濟濟。
蹡蹡濟濟沒有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為“人山人海”。
反義詞為“空無一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