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困衰弱。 漢 王充 《論衡·效力》:“薦緻之者,罷羸無力,遂卻退竄於巖穴矣。” 唐 柳宗元 《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诔》:“逋租匿役,歸誠自出;兼併既息,罷羸乃逸。” 宋 蘇轍 《代陳州張公6*安道謝批答表》:“苟矜察其罷羸,實保全於終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罷羸漢語 快速查詢。
“罷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bà léi,其含義可拆解如下:
核心含義
表示疲困衰弱的狀态,既包含身體上的虛弱,也指因勞累、壓力或困頓導緻的精神萎靡。
字義拆分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個人或群體因過度勞累、疾病、賦稅壓迫等導緻的衰弱狀态,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近義詞(如“疲弊”“羸憊”),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罷羸》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停止瘦弱、結束憔悴。
《罷羸》的部首為罒和羊,分别拆分後的筆畫數為4和6。
《罷羸》來源于古代文獻《楚辭·九辯》中,描述了歌女喪偶後悲傷、消瘦憔悴的情景。後來,人們用《罷羸》這一詞語來表示結束憔悴的狀态。
《罷羸》的繁體字為「罷羸」。
在古代,「罷羸」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康複治療,終于罷羸了,變得精神煥發。
罷俸、罷工、罷職、羸弱等。
止瘦、止瘦反肥。
病瘦、憔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