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庠的意思、禮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庠的解釋

謂于庠序行祭奠之禮。 漢 陸賈 《新語·資質》:“上備太牢,春秋禮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庠"是由"禮"與"庠"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内涵指向古代中國的禮儀教育體系。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

一、詞素釋義

"禮"在《漢語大詞典》中指代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儀式規範,《說文解字》釋為"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版);"庠"為周代學校稱謂,《孟子·滕文公上》載"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特指地方官學(來源:《辭源》修訂本)。

二、曆史語義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以鄉三物教萬民",鄭玄注雲"禮庠即習禮之所",指代培養禮儀素養的教育機構(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強調"禮庠乃立教之本",體現其在儒家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來源:《四庫全書》經部)。

三、功能特征

據《禮記·學記》記載,禮庠承擔着"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的階段性教學功能,尤重"冠、婚、喪、祭"四禮實踐(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清代學者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特别指出,禮庠通過"演禮于庭,習射于圃"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文化流變

現代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分析,禮庠制度至漢代演變為太學"禮科",宋代經朱熹整頓形成書院禮教體系,明清時期與科舉制度進一步融合(來源:商務印書館2010年修訂版)。

注意:當代語言實踐中,"禮庠"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部分辭書标注該詞為"曆史詞彙",建議引用時優先選擇《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專業工具書進行釋義核驗。

網絡擴展解釋

“禮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禮”和“庠”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在古代的學校(庠序)中舉行祭奠禮儀。根據《新語·資質》記載:“上備太牢,春秋禮庠”,說明這一儀式常于春秋兩季進行,且使用牛、羊、豬三牲(太牢)作為祭品。

  2. 單字釋義

    • 禮(lǐ):指禮儀、禮節或祭祀儀式,如婚喪典禮、社會行為規範等。
    • 庠(xiáng):古代地方學校,特指鄉學,周代稱為“庠”,是教育場所,後泛指學校。
  3. 曆史背景
    庠序在殷商時期已存在,周代成為地方教育機構,兼具教學和祭祀功能。禮庠體現了古代“禮教”與“教育”的結合,既是對先賢的追思,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形式。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漢代陸賈的《新語》中提到“春秋禮庠”,即春秋兩季在學校舉行祭禮。

補充說明

“庠”與“序”常并稱,但朝代不同有所區别:殷商稱“序”,周代稱“庠”,均指地方學校。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教育制度,可參考《禮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暴民兵首鼻山根避舍慘殺塵言吊國堤壩帝記鹗睨方陣高枕公平合理黉序後坐懷邪活産艱礙盡節靳術踑坐開闊眼界課命哭號牢讓鱗蹙陵弱凜若冰霜瞀迷敉亂黏附諾臯披毛索靥評譏輕壒卿士寮青岩肉皮兒山籠栅塘善言深窅適備屍寵濕租私財談宗獺皮跳讀體表梃子偷漢子鼍鳴未免微蔑問恤睍睆賢守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