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于庠序行祭奠之禮。 漢 陸賈 《新語·資質》:“上備太牢,春秋禮庠。”
“禮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禮”和“庠”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在古代的學校(庠序)中舉行祭奠禮儀。根據《新語·資質》記載:“上備太牢,春秋禮庠”,說明這一儀式常于春秋兩季進行,且使用牛、羊、豬三牲(太牢)作為祭品。
單字釋義
曆史背景
庠序在殷商時期已存在,周代成為地方教育機構,兼具教學和祭祀功能。禮庠體現了古代“禮教”與“教育”的結合,既是對先賢的追思,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形式。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漢代陸賈的《新語》中提到“春秋禮庠”,即春秋兩季在學校舉行祭禮。
“庠”與“序”常并稱,但朝代不同有所區别:殷商稱“序”,周代稱“庠”,均指地方學校。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教育制度,可參考《禮記》等文獻。
《禮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傳統的禮儀庭堂,指的是古代舉行莊重典禮的地方。
《禮庠》的拆分部首是示(礻)和廣(庠),同時也是這個漢字的拆分部首。
《禮庠》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禮庠》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與傳統禮儀有着密切的關系。
在繁體字中,《禮庠》可以寫作「禮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禮庠》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通常采用篆書的形式,更加古樸、書法感十足。
1. 古人舉行重要的禮儀活動常常在莊重肅穆的禮庠中進行。
2. 禮庠是尊守禮儀的重要場所,代表着一種莊嚴的文化傳承。
1. 禮樂庠:指同時承載了禮儀和音樂文化的場所。
2. 宮庠:指古代宮殿内的禮堂。
1. 禮堂
2. 禮拜堂
3. 禮室
1. 平凡
2. 世俗
3. 催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