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獻的意思、計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獻的解釋

謂隨年終上計獻物于天子。《左傳·隱公七年》“ 戎 朝于 周 ,發币于公卿” 晉 杜預 注:“朝而發币於公卿,如今計獻詣公府卿寺。” 孔穎達 疏:“如今者,如 晉 時諸州年終遣會計之吏獻物於天子,因令以物詣公府卿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計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典籍,其含義與現代漢語常用詞有所不同。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計獻(jì xiàn)指古代諸侯或地方官員定期向朝廷呈報財政收支、戶籍統計等文書的行為。核心含義是通過書面形式向上級或中央政權彙報經濟與人口數據,屬于行政文書範疇。

二、詞源與制度背景

該詞源于西周至秦漢時期的"上計制度"(亦稱"計簿制度")。據《周禮》記載,諸侯國需每年派遣"計吏"赴京,向天子提交記錄封地人口、賦稅、糧儲等數據的文書(即"計簿"),稱為"上計"或"計獻"。

三、引申含義

在文獻中,"計獻"可引申為:

  1. 數據呈報的儀式:如《後漢書》描述郡守"遣吏奉計獻",包含攜帶文書、參與朝會的完整流程。
  2. 地方治理的考核依據:朝廷通過"計獻"評估官員政績,決定升黜,如《睡虎地秦簡》規定"計有劾"(計簿有誤則問責)。

四、典例佐證


參考文獻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鄭玄注,賈公彥疏,記載西周至漢代的財政管理制度。

  2. 《漢書·百官公卿表》

    班固撰,詳述漢代"上計"制度的執行機構與流程。

  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

    出土文獻,載秦代對計簿錯誤的處罰規定。

(注: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點校本或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計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政治制度相關,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計獻”指古代諸侯或地方官員在年終時向天子進獻財物的儀式,屬于定期彙報和納貢制度的一部分。這一行為通常伴隨年度財政統計(“上計”)進行,即地方将一年的收支、人口等數據彙總上報,同時附上貢品。

  2. 詞源考據

    • 出自《左傳·隱公七年》中“戎朝于周,發币于公卿”的記載,晉代學者杜預注釋:“如今計獻詣公府卿寺”,指類似晉代地方年終向中央進獻的制度。
    •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年終遣會計之吏獻物于天子”,說明“計獻”包含數據彙報與實物進貢雙重意義。
  3. 構詞拆分

    • 計:指統計、核算,如“上計”制度中的財政審計。
    • 獻:指進獻貢品,表達對中央政權的臣服。

曆史背景

這一制度反映了先秦至魏晉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隸屬關系,通過定期納貢和彙報加強中央集權。類似制度在後世演變為“朝貢”“歲貢”等形式。

參考資料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古代財政制度背景,可查閱《左傳》杜預注及《漢典》相關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白額侯頒師伴星八線愁歎盜迹大學電熱器點試東魯書反饋伏戎浮音付之東流岡嶺垢膩刮喇喇關要孤霜後天華轍回口驕慠祭酒驚浸開景刻鹄類鹜口受奎壁擴孔哭喪臉老本量定凜冽面牲末職沐禮盤鼎蓬莪荗謙匿棄捐情質诠解鵲鳴檐饒有興味仁壽木仁育少息繩屈生物工程折身爽籁説開娑羅提學相人憸滑顯微銷豁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