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计献的意思、计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计献的解释

谓随年终上计献物于天子。《左传·隐公七年》“ 戎 朝于 周 ,发币于公卿” 晋 杜预 注:“朝而发币於公卿,如今计献诣公府卿寺。” 孔颖达 疏:“如今者,如 晋 时诸州年终遣会计之吏献物於天子,因令以物诣公府卿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计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典籍,其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词有所不同。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计献(jì xiàn)指古代诸侯或地方官员定期向朝廷呈报财政收支、户籍统计等文书的行为。核心含义是通过书面形式向上级或中央政权汇报经济与人口数据,属于行政文书范畴。

二、词源与制度背景

该词源于西周至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亦称"计簿制度")。据《周礼》记载,诸侯国需每年派遣"计吏"赴京,向天子提交记录封地人口、赋税、粮储等数据的文书(即"计簿"),称为"上计"或"计献"。

三、引申含义

在文献中,"计献"可引申为:

  1. 数据呈报的仪式:如《后汉书》描述郡守"遣吏奉计献",包含携带文书、参与朝会的完整流程。
  2. 地方治理的考核依据:朝廷通过"计献"评估官员政绩,决定升黜,如《睡虎地秦简》规定"计有劾"(计簿有误则问责)。

四、典例佐证


参考文献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郑玄注,贾公彦疏,记载西周至汉代的财政管理制度。

  2. 《汉书·百官公卿表》

    班固撰,详述汉代"上计"制度的执行机构与流程。

  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

    出土文献,载秦代对计簿错误的处罚规定。

(注: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点校本或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计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政治制度相关,以下是具体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计献”指古代诸侯或地方官员在年终时向天子进献财物的仪式,属于定期汇报和纳贡制度的一部分。这一行为通常伴随年度财政统计(“上计”)进行,即地方将一年的收支、人口等数据汇总上报,同时附上贡品。

  2. 词源考据

    • 出自《左传·隐公七年》中“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的记载,晋代学者杜预注释:“如今计献诣公府卿寺”,指类似晋代地方年终向中央进献的制度。
    • 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年终遣会计之吏献物于天子”,说明“计献”包含数据汇报与实物进贡双重意义。
  3. 构词拆分

    • 计:指统计、核算,如“上计”制度中的财政审计。
    • 献:指进献贡品,表达对中央政权的臣服。

历史背景

这一制度反映了先秦至魏晋时期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通过定期纳贡和汇报加强中央集权。类似制度在后世演变为“朝贡”“岁贡”等形式。

参考资料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代财政制度背景,可查阅《左传》杜预注及《汉典》相关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倍反贝货残草常平茶铺出以公心词曲德度迭迁帝力斗叶子繁约风鲠风韵犹存凫泛杠荡革争沟沟坎坎官地槶脸横扫痕瑕煇光会议室季母金蚕儆跸金环蛇近理金融寡头近信九域拒谏饰非勘对夸视冷语冰人躐级临览流普靡衣媮食母法旁孼清耿亲族任道入相三世同财深痼神农耍花样霜乌水路堂威投迹万全物貌屋子献春陷落谢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