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喪服四制》:“父母之喪……三月而沐。”後以喪禮期間不沐,稱做“沐禮”。《清史稿·禮志十一》:“ 孝賢皇後 喪儀,應遵祖制,百日後皇帝升殿,文武百官及外藩使臣朝服行禮如常儀。帝兩月除沐禮,禦門聽政,羣臣朝服不掛珠,禮畢仍素服。”
“沐禮”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制度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喪禮期間的儀軌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沐禮”指古代喪禮期間不沐浴的禮儀規範,源于《禮記·喪服四制》中“父母之喪……三月而沐”的記載。具體指子女為父母守喪時,前三個月不進行沐浴清潔,以此表達哀痛之情。
經典出處
《禮記》作為儒家經典,明确記載了“三月而沐”的喪期規定,成為後世制定喪儀的重要依據。
清代應用實例
《清史稿·禮志十一》記載,乾隆帝在孝賢皇後喪儀中“兩月除沐禮”,即縮短傳統三月不沐的期限,體現皇家喪儀的變通。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沐禮”有“接受恩惠”的含義,但此說法未見于經典文獻或高權威來源,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對待。
這一禮儀反映了古代“孝道”觀念與身體儀式的緊密關聯,通過暫停日常清潔行為強化喪親者的哀思表達,是儒家“慎終追遠”思想的具象化體現。
《沐禮》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在古代,人們參加重要的儀式、慶典或宴會之前都會進行沐禮。它是一種傳統的儀式,目的是淨化身心、祈福和向神佛表達虔誠。
《沐禮》的拆分部首是“水”和“示”。其中,“水”指的是水,表示用水洗滌;“示”指的是神明,表示向神明表示敬意。
《沐禮》共有10個筆畫,其中“沐”是5畫,“禮”是5畫。
《沐禮》的源于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在古代,人們認為通過進行沐禮,可以淨化身心,賦予自己吉祥和幸福。
《沐禮》的繁體字為「沐禮」。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寫《沐禮》時可能會有一些微小變化。例如,最早的《沐禮》可能是以象形字的方式來表達,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形式。
1. 在古代,國君及其臣子通常會進行沐禮來祈求國泰民安。 2. 參加婚禮前,新娘和新郎要進行沐禮以示敬意。
1. 沐浴:用水洗滌身體 2. 沐日:特殊的日子,進行沐禮的日子 3. 禮儀:指具備禮貌和規範的行為方式
近義詞:澡禮、洗禮 反義詞:失禮、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