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衷情。《楚辭·九章·惜誦》:“恐情質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姜亮夫 校注:“質, 王 注:‘性也。’非也。 朱熹 以為交質,義較佳,而仍未允。質,至也。情質,猶今言情之所衷矣。”
(2).性情與素質。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不知動靜所生之陰陽,為寒暑、潤燥、男女之情質,乃固有之藴。”
情質(qíng zhì)指人的本性或真實性情,強調内在情感與本質的統一。該詞屬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哲學語境。
合成詞“情質” 即“情感本質”,強調人内在的真實性情。
“恐情質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 此處“情質”指内心本真,屈原借以申明忠貞之心。
來源:朱東潤《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
“文墨辭說,士之榮葉皮殼也;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裡,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
- 雖未直用“情質”,但“實誠在胸臆”與之意涵相通。
來源:黃晖《論衡校釋》
來源:《心理學大辭典》
來源:張世英《哲學導論》
情質的核心定義為“人真實的内在性情與本質”,兼具情感與本體雙重維度。其古典用例多見于自我剖白語境,現代則延伸至心理及哲學領域,強調對“本真性”的探索。
“情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指内心真實的情感或心意。這一釋義源自《楚辭·九章·惜誦》中的“恐情質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姜亮夫在注釋中解釋為“情之所衷”。例如,明代袁宏道評價屈原詩歌時提到“勁質而多怼”,即通過剛直的語言表達内心的真摯情感。
指人的性格特質與内在品質。清代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太和》中提及“情質”為“寒暑、潤燥、男女之情質”,強調自然與人性中的本質屬性。現代解釋中,該詞也用于描述人的情感與道德品質的結合,如“情投意合”中的情感共鳴與性格契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楚辭》及王夫之的哲學著作。
白燦白懸懸把門賓臣薄刑赤津津寵辱喘噎畜道逴覆催迸摧弦大旱望雲當家子當元導誘凋敗董帥笃密飯堂負耒撫順付現規複孤另另滾輪孤卲海蘿龢平踐敗棘楚竭節迥聳狂號耒耨遼東豕曆日曠久麗色豔妝流差流民秘旨沐澤女嬖破家敗産染逮人奴三舍盛則涉俗鼠尾草擡糧推任圖子忘懷烏鞘嶺吳越相競閑然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