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音的意思、浮音的詳細解釋
浮音的解釋
(1).玄虛之詞。指玄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殷仲文 之《孤興》, 謝叔源 之《閒情》,并解散辭體,縹渺浮音,雖滔滔風流,而大澆文意。”
(2).猶靡靡之音。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四:“ 張臯文 《詞選》一編,掃靡曼之浮音,接風騷之真脈。”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音的解釋 音 ī 聲,亦特指有節奏的聲:聲音。音樂(?)。音律。音色。音量。音區。音韻。音像。音容(聲音、容貌)。弦外之音。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訊。 筆畫數:; 部首: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浮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聲音虛浮輕佻
指聲音高亢而不穩定,顯得浮躁、輕佻。
- 構成解析:“浮”表示浮躁、虛浮,“音”指聲音。組合後形容聲音缺乏沉穩感,常見于對音樂或言語的批評,例如形容某些樂曲或演唱風格過于浮誇。
二、引申含義
-
玄虛之詞
指玄妙抽象的言辭或理論,多用于文學批評。
- 文獻例證: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縹渺浮音”,批評某些文風因過度追求玄理而空洞。
-
靡靡之音
指柔媚頹廢的音樂,帶有貶義色彩。
- 使用場景:清代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用“掃靡曼之浮音”強調文學應摒棄低俗音調。
三、綜合應用
- 語言領域:可用于批評言辭虛浮、缺乏實質内容(如“演講充滿浮音,缺乏深度”)。
- 藝術領域:多形容音樂或文風輕佻、頹廢(如“這首曲子浮音過多,失了莊重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浮”字的造字本義(如“托舉頭部教遊泳”),可參考漢字演變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音》這個詞是指聲音懸浮、飄蕩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水”部,右邊是“立”部,共有11畫。這個詞來源于漢語,而在繁體字中寫作「浮音」。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下面是一個關于《浮音》的例句:“夜晚,舞者的歌聲在空中飄散,猶如浮音一般。”
與《浮音》相關的組詞包括:浮動、漂浮、浮出水面等。近義詞可以是:飄渺、飄忽、飄揚;而反義詞可有:沉重、沉靜、沉澱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