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作“蓬莪蒁”。又名“蒁葯”。今通稱“莪術”。
關于“蓬莪荗”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寫法
二、基本釋義
“蓬莪荗”是古代對一種植物的稱呼,現代通稱為莪術(學名:Curcuma zedoaria),屬于姜科植物,其根莖可入藥。在傳統中醫藥中,莪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等功效。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莪術的藥理作用或植物學特征,建議參考中醫藥專業資料或植物圖鑒。
《蓬莪荗》是一個漢語詞語,代表一種草本植物。它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來形容美好愉悅的生活景象。
《蓬莪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艸(草字頭)和艹(草字底),共有11個筆畫。
《蓬莪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莊子·天地》一章中:“去歲之冬,窮冷之日,将適寝也,枕塌曝然壞,蟲聚于乘輿,蓬莪荗穢其内。”作者借用《莊子》描述了冬季貧寒之中的生活境況。
蓬莪蓑房,草木深處,或譯作蓬蔚瓷郎。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字形與簡體稍有不同,但仍保留了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中,蓬字的寫法為草字頭、夜字旁,草字頭寫得像艹,夜字旁寫作夕,莪字寫作艹、音乙,草字底。草字頭象征着植物,夜字旁則表示人類活動。
他家後院長滿了蓬莪荗,給人一種恬靜宜人的感覺。
- 蓬莪草(péng wū cǎo):指生長在山中、草木叢生的草本植物。
- 蓬莪房(péng wū fáng):指莊園中的小獨立住房,古代文人雅士常用于隱居修身。
- 茂盛:形容植物生長茂密。
- 繁茂:形容草木茂盛,生長旺盛。
- 荒涼:形容草木稀少,沒有生機。
- 荒蕪:形容植物少,蕭條無生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