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戎的意思、伏戎的詳細解釋
伏戎的解釋
(1).埋伏軍隊或刺客。《易·同人》:“九三,伏戎於莽。” 孔穎達 疏:“伏潛兵戎於草莽之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僕謀伺其來,操兵入共擊之……女談笑如常,舉手向 劉 曰:‘悉君心事,方将圖效綿薄,何竟伏戎?’”
(2).指隱伏伺機以圖作亂的武人。《舊唐書·蕭道孔緯等傳贊》:“如木斯蠹,自潰於中。抵巇侮亂,安責伏戎!”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專業解析
伏戎是古漢語複合詞,需拆解“伏”與“戎”分别釋義後綜合理解:
-
字義分解
- 伏:本義為“俯身、隱藏”,引申為“埋伏、潛藏”。《說文解字》釋:“伏,司也。從人從犬,犬司人也。”指如犬般潛伏伺機(參見《漢語大詞典》“伏”字條)。
- 戎:原指兵器(如弓、矛),後代指軍事、軍隊或西方少數民族。《說文解字》:“戎,兵也。從戈從甲。”
-
合成詞釋義
伏戎包含三層核心含義:
- 埋伏軍隊:指隱蔽兵力伺機出擊。如《周易·同人卦》:“伏戎于莽,升其高陵。”描述軍隊潛伏于草莽中(參見《周易注疏》)。
- 潛藏的兵禍:喻指未顯露的戰亂威脅。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載:“伏戎,謂兵在其側而人不知。”
- 古代少數民族别稱:特指西方部族“犬戎”,因善潛伏作戰得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杜預注:“戎狄潛襲,故稱伏戎。”
-
古籍例證
- 《漢書·匈奴傳》:“伏戎猝發,邊城晝閉。”指匈奴埋伏突襲。
- 王夫之《讀通鑒論》:“伏戎于肘腋,而朝廷不悟。”喻潛在軍事威脅。
-
現代延伸
今多用于書面語,形容隱蔽的武裝沖突或突發軍事行動,如“伏戎之患”“伏戎猝至”。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注:因專業詞典無公開線上版本,建議查閱紙質權威辭書獲取完整釋義。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周易》《左傳》等。
網絡擴展解釋
“伏戎”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埋伏軍隊或刺客
源自《易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指在隱蔽處(如草叢)埋伏兵力或刺客,伺機行動。
例句:古代戰争中,“伏戎”是突襲戰術的體現,如《舊唐書》提到“抵巇侮亂,安責伏戎”,暗指隱伏的軍事威脅。
-
隱伏伺機作亂的武人
引申為暗中策劃叛亂或破壞的武裝勢力,如《舊唐書》中“如木斯蠹,自潰于中”即批評此類隱患。
二、出處與演變
- 古典文獻:除《易經》外,《舊唐書》《左傳》等史書常用此詞描述軍事策略或政治動蕩。
- 現代延伸:部分詞典(如)将其擴展為“克服困難”或“征服自身缺點”,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使用注意
-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 需區分具體場景:描述戰術時側重“埋伏”,分析局勢時則強調“隱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易經》或《舊唐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二河山辨訛傳領出钹麤快撮角亭子大阍大祝瞪視多樣遌顔風趣焚盥風雨晦暝豐韻蜂準否終斯泰福音書幹什麼诰箓貴事桂香飄鬼蜮技倆喝采河豕呼吼豁薩腳價結銜金璧靜邃極右匡謬正俗廉明遼僻曆頭羅漢菜闾師滿招損,謙受益馬蹄銀眇麼銘戴凝翫逆天暴物平視破産蕩業潛龍搉利山狖升廳詩課水文頌魯談心退還脫監晚境萬鐘瓦窯下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