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蕭何 和 張良 的并稱。《三國志·蜀志·秦宓傳》:“且以國君之賢,子為良輔,不以是時建 蕭 張 之策,未足為智也。” 唐 鮑溶 《讀史》詩:“ 蕭 張 馬無汗,盛業垂千世。” 宋 範仲淹 《議守》:“然臣觀 前漢 高帝 之盛,臣有 蕭 張 ,決勝千裡,下有百戰之師,以四十萬之衆,困于 平城 。”
“蕭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基本解釋:指西漢開國功臣蕭何與張良的合稱。
出處與用法:
背景補充:
蕭何主政後勤與法制,張良擅謀略,二者并稱體現“文治+謀略”的輔國模式。後世常用于贊頌傑出輔佐者,如《漢書》等史書多以此類比賢臣。
基本解釋:形容局勢緊張或關系不和諧,含“不穩定”的貶義色彩。
典故來源:
源自《漢書·楊胡傳》中楊震的比喻:“太子之位,猶如高山,容易蕭條”,後演變為“蕭張”表危機感。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政治、經濟動蕩或人際矛盾,如“市場蕭張”“氣氛蕭張”。
注意:
兩種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曆史人物并稱常見于文獻與學術讨論,而成語用法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寫。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進一步考證。
蕭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神情憔悴、凄涼,常用于形容人的狀态或景物的氣氛。
蕭字由草木部和效部組成,草木部表示與植物相關,效部表示聲音。張字由手部和弓部組成,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弓部表示與弓箭相關的事物。
蕭的筆畫順序為草木部(7畫)、效部(10畫)。
張的筆畫順序為手部(4畫)、弓部(6畫)。
《說文解字》中對蕭字的解釋是:“從草從呴,效影。”意為表示植物的形象和聲音。
《康熙字典》中對張字的解釋是:“手開弓弦,以懸擊物,逞其鬥志。”表示用手拉開弓弦,發射箭矢。
在繁體中,“蕭”字和簡體一樣,寫法相同。而“張”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張”。
在古代漢字中,蕭字的草字寫法較為繁瑣,而張字的手部和弓部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蕭然、憂心如焚、凄涼、傷感、憔悴
憔悴、憔悴、消瘦、悲哀、憂傷、愁思
矯健、欣榮、神采奕奕、興奮、喜悅、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