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乃的意思、無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乃的解釋

[wouldn’t that be…?] 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

詳細解釋

亦作“ 無迺 ”。相當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測度的語氣。《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 唐 韓愈 《行難》:“由宰相至百執事凡幾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幾位,先生之得者,無乃不足充其位邪?” 元 薩都剌 《相逢行》:“郎君别後瘦如許,無迺從前作詩苦?”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邵廷铨》:“公子此際利害,間不容髮,不急為之救,乃又慮及未然,兄之計無乃左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乃"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委婉推測副詞,由否定副詞"無"與語氣助詞"乃"複合構成。該詞在文言文中的核心功能是表達說話者對所述内容的謹慎推斷或商榷态度,相當于現代漢語"恐怕是""豈不是"的委婉表達。其語法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句法結構上常與疑問語氣詞"乎""與"等配合使用,形成"無乃...乎"的固定句式。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中,通過疑問句式弱化否定力度,既表達對軍事行動的疑慮,又保持禮儀分寸。

二、語義功能具有雙重性,既包含對命題真實性的推測,又隱含對所述内容合理性的質疑。如《論語·季氏》"求!無乃爾是過與?"通過推測性反問,既批評冉有的失職,又避免直接指責的尖銳性。

三、語用價值體現在交際策略層面,符合古代"婉而成章"的表達傳統。在《國語·周語》"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的用例中,通過推測句式既達到勸谏目的,又維護了君臣對話的禮節規範。

該詞的曆史演變軌迹清晰:甲骨文時期已見"乃"作語氣助詞的用法,西周金文中開始出現"無乃"組合,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使用高峰。漢代以降隨着口語化發展逐漸式微,但在仿古文體中仍保留其語法功能。現代漢語中其語義功能由"恐怕""莫非"等副詞繼承發展。

網絡擴展解釋

“無乃”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語氣詞,主要用于表達委婉的推測或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莫非”“恐怕是”“難道不是”等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無乃”由“無”(沒有)和“乃”(結果)構成,字面可理解為“沒有(某種原因),結果卻如此”,常用于對某種情況的委婉質疑或推測。例如《論語·季氏》中的“無乃爾是過與?”(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二、核心用法

  1. 委婉反問
    表示對某種觀點或行為的質疑,但語氣較為含蓄。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的“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合適吧?)。
  2. 推測語氣
    相當于“莫非”“恐怕是”,用于對不确定情況的推測。如《論語·雍也》的“無乃太簡乎?”(這恐怕過于簡單了吧?)。

三、使用場景

四、例句解析

  1. 《論語·季氏》
    “求,無乃爾是過與?”
    (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解析:通過反問強調責任歸屬,但語氣不失禮節。
  2.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軍隊疲憊,遠方的君主又有防備,恐怕不合適吧?)
    解析:以推測語氣委婉否定軍事行動的可行性。

五、現代應用

雖然“無乃”在現代口語中已不常見,但在文學創作、曆史研究或仿古語境中仍可能使用。例如:“君此舉無乃欠妥?”(您這樣做恐怕不太妥當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豹隱財産保全才士餐飯草木愚夫唱隨充足理由律出入格措筆丹書白馬雕淪地闆獨眼龍範形負鼎撫宥扶輿剛暴古井寒營黑色金屬衡連珠橫譴夾闆船蹐駁節帥接淅介祉峻舻可勝愧歎了完另巍巍林巒六言詩露蔓夢屍得官木氣攮子嘔呢平凡乞募青霄白日敧邪騎魚紉針肉燈台三挺使費耍花舌子四業天災天齋蹄膀痛悔前非透汗鼍鼓枉口嚼舌吸川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