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指腹中痞積成塊之症。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四》:“譬如有人病積痞者,無不劑而救之之理。”
(2).比喻積久的弊端。 清 朱琦 《感事》詩:“哀哀老尚書,遺奏何噓唏。上言海氛惡,下言抱積痞。”
“積痞”是由“積”和“痞”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中醫病症
指腹中因氣滞、血瘀或痰濕等長期積聚形成的結塊病症,表現為脹痛、硬塊等。清代侯方域曾以“病積痞”比喻需用藥劑治療的急症。
社會比喻
引申為“積久的弊端”,如清代朱琦在《感事》詩中用“抱積痞”暗喻社會痼疾。
該詞既用于描述中醫病理,也借指社會問題,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南省試策四》等曆史文獻。
積痞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體内積聚的痞氣。它由“⻩”、“病”、“K”等部首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
積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醫理論中的病症。在中醫理論中,痞氣是指人體内積聚的病邪,常出現胸悶、不舒服等症狀。而積痞一詞就是在古時候對這種現象的描述。
在繁體字中,積痞的寫法為「積痞」。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積痞為例,古代的寫法為「積痞」,多采用篆書和隸書的形式。這些漢字的古代寫法在今天的漢字書法中也常被用于藝術展示和傳承。
1. 他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導緻體内積聚了很多痞氣。
2. 這種積痞的症狀需要及時治療,否則會對身體産生不良影響。
積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1. 積痞症:指因體内積聚痞氣而引發的症狀。
2. 積痞療法:治療積痞的方法和措施。
近義詞:積聚痞氣、痞滿、郁結。
反義詞:疏通、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