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皇帝召見,按甲第唱名傳呼,稱胪唱。其制始于 宋 時。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九:“翌日臚唱, 元用 居第一, 表卿 次之。” 元 方回 《湧金城望》詩之三:“臚唱曾叨殿上傳,末班遙望禦爐煙。”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每科臚唱後,新進士齊赴國子監釋奠。”
胪唱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儀式性環節,具體指殿試結束後,皇帝按甲第(考試成績排名)當衆唱名傳呼進士的流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殿試後皇帝親自召見新科進士,并依名次高聲傳呼其姓名的儀式。這一流程标志着進士正式獲得功名身份。
示例:宋代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翌日臚唱,元用居第一”,即次日按名次宣唱進士姓名。
詞源與演變
“胪”本意為傳告,“唱”指高聲宣呼,合稱“胪唱”。此制始于宋代,後為元、明、清沿用。
制度起源
宋代确立殿試制度後,胪唱成為固定環節,旨在彰顯皇權對科舉的絕對掌控。
延伸:元代方回詩句“臚唱曾叨殿上傳”印證了該儀式在宋元時期的延續。
具體流程
進士于殿試後列隊等候,由禮部官員依次傳唱姓名及名次,唱畢後進士需出列謝恩,最終形成“進士榜”(又稱“金榜”)。
胪唱不僅是功名授予儀式,更被視作“天子門生”的象征,代表士人階層通過科舉晉升至統治階層的最高榮譽。其場景常見于古代文學對科舉的描寫,如戲曲《牡丹亭》中的“狀元及第”橋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記載,可查閱《宋史·選舉志》或明清科舉筆記。
《胪唱》是指在歌詠時背後有人拍着節拍。
《胪唱》的拆分部首是“月”,總筆畫數為13畫。
《胪唱》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太平廣記》中,主要是描述古人在演唱歌曲時的一種特定方式。
《胪唱》的繁體字為「蘆唱」。
在古代,「胪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胪唱」字的寫法為「胪嘲」。
1. 他以胪唱的方式诠釋了這首古典詩詞,讓人回到了古代的美麗時光。
2. 在樂隊的伴奏下,歌手開始了胪唱,将歌曲的節奏跳躍起來。
古代漢字中有許多以「唱」為音旁或義旁的組詞,比如「歌唱」、「吟唱」、「詠唱」等,它們都與表達歌詠、演唱的活動相關。
近義詞有「背唱」、「背後鼓掌」等。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