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惡,好壞。《周禮·地官·鄙師》:“以時數其衆庶,而察其媺惡而誅賞。”《朱子語類》卷八十:“所謂詩……可以觀者,見一時之習俗如此,所以聖人存之,不盡删去,便盡見當時風俗媺惡。” 金 朱之才 《後薄薄酒》詩:“道眼混圓宜不二,媺惡妍陋無殊歸。” 清 馮桂芬 《<太上感應篇圖說>序》:“古之學者,有左圖右史之設,史以紀媺惡,示勸懲也。”
“媺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媺惡”是古代對善惡、美丑的統稱,常見于經典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周禮》《朱子語類》等原典。
《媺惡》是指對妻子或女性的惡言惡語、辱罵和虐待,是一種有關婦女的惡劣行為。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出現較少,但是它的含義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現代漢語拼音,該字的拆分部首是“女”,總共有11個筆畫。
《媺惡》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吳曾的《易傅》一書中,用以描述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與虐待。該詞在古代并不常見,但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婦女沒有遭受不公平對待。
《媺惡》的繁體字為「嬸惡」。
在古代,該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在唐代,有些文獻中将該詞寫作「妺惡」,意思同樣是指辱罵或虐待女性。
1. 他經常對妻子媺惡,讓人不禁産生對他的憤慨。
2. 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應當受到尊重,不應遭受媺惡的行為。
- 媺傷:對女性的身心造成傷害。
- 媺病:因受到媺惡而導緻的身體或心理疾病。
- 惡語:指惡劣的言語,有時也用來指對他人的侮辱。
- 虐待:指對弱勢群體,包括婦女及兒童的殘害和損害。
- 歧視:指對特定群體的不公平對待或偏見。
- 尊重:指對他人的權益與尊嚴給予充分的重視和禮遇。
- 守護:指保護和照顧他人,特别是弱勢群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