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與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複計議,然後定罪判決,以示審慎。《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刺曰訊羣臣,再刺曰訊羣吏,三刺曰訊萬民。” 孫诒讓 正義:“三刺者,問衆以當殺與否,是刑與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叙相違,若針之通結矣。”《隋書·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濫,弘三宥以開物。”
(2).指三次察訊。《魏書·刑罰志》:“以五聽求民情,八議以申之,三刺以審之。”
(3).謂擊刺三次。《周禮·夏官·大司馬》:“鼓戒三闋,車三發,徒三刺。” 鄭玄 注:“鼓戒,戒攻敵,鼓一闋,車一轉,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敵。”
“三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西周時期處理重大案件的審議流程,需依次征詢三類群體的意見以确保審慎:
出自《黃帝内經·靈樞·官針篇》,指分三層逐步刺入皮下的針法:
提示:若需了解某一具體領域(如中醫或法制)的擴展内容,可參考對應來源文獻進一步查閱。
《三刺》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言語給人帶來的刺激、刺傷或刺激感。
根據《康熙字典》,《三刺》的拆分部首是“⺈”(疒),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三刺》是口語中的俚語,來源于漢字的組合使用。目前,暫未發現與漢字以外其他語言相關的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是,關于《三刺》這個詞的古時寫法尚無詳細記錄。
1. 他的尖銳評論給了我一記三刺,讓我深受刺激。
2. 她的話語像是三刺一樣痛到了我的心髒。
刺痛、刺激、刺傷、刺耳、火刺等。
紮痛、螫痛、惹怒、激怒、激刺等。
溫柔、舒緩、寬慰、撫慰、撫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