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nnet] 構成鲣鳥科(Sulidae)若幹大的、蹼足、食魚的海鳥之一,飛行距離遠,長時期逗留在海上,大群繁殖,主要生活在海島上
鳥名。體長近七十厘米,大部分呈深棕褐色,喙強而平直,常成群在海面低飛捕食魚類。
鲣鳥(jiān niǎo)是鹈形目鲣鳥科(Sulidae)的群居性海鳥,主要分布于熱帶和溫帶海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态
鲣鳥體長約0.7米,體重約1公斤,翅膀窄長,尾部呈楔形,喙長而尖,腳趾間有蹼,善遊泳。部分種類如藍腳鲣鳥腳蹼呈鮮豔藍色,南非鲣鳥則有白色羽毛和黑色翅尖。
分類
鲣鳥科包含2屬9種,如大鲣鳥屬(溫帶分布)和鲣鳥屬(熱帶分布)。我國西沙群島特有的紅腳鲣鳥,以紅腳、綠嘴和白色羽毛為特征。
捕食方式
鲣鳥以魚類和昆蟲為食,擅長俯沖潛水捕獵:從20-30米高空以100公裡/小時速度入水,最深潛至20米。其頭部結構堅硬,可抵抗沖擊力。
繁殖行為
藍腳鲣鳥用腳蹼覆蓋卵孵化,而非身體;求偶時,雄鳥會昂首指向天空并發出類似打鼾的聲音。
栖息地
廣泛分布于全球海域,如藍腳鲣鳥見于美洲至秘魯的太平洋沿岸,紅腳鲣鳥集中于西沙群島,南非鲣鳥則栖息于非洲南部。
種群趨勢
20世紀以來數量增長超一倍,主要因人類捕殺減少。但部分種類因不怕人類而易被捕捉,曾被稱為“笨鳥”。
鲣鳥在濕地和海洋生态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通過捕食調控魚類數量,其排洩物也為海島植物提供養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種類或行為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原始資料。
《鲣鳥》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鳥類的一種。鲣鳥多指那些善于在水中獵食的鳥類,它們能夠在湖泊、河流或海洋裡遊泳,用翅膀劃動水面以快速地捕捉食物。
按照規範的筆畫和部首拆分,《鲣鳥》可以分解為:魚(魚部,鈎1筆)和鳥(鳥部,隹4筆)。總共有5筆。
《鲣鳥》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追溯。它可能是早期文人描繪鳥類時所創造出的一個詞語。對于它的具體來源暫時沒有相關的記錄。
《鲣鳥》的繁體字是「鮶鳥」。
在古代,「鲣鳥」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古時候的具體寫法現已無從考證。
以下是幾個使用《鲣鳥》的例句:
1. 在湖中遊泳的鲣鳥像魚一樣靈活。
2. 黃昏時,一群鲣鳥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3. 池塘裡的鲣鳥們正在捕魚。
組詞:鲣鳥群、鲣鳥翅膀、鲣鳥羽毛。
近義詞:水鳥、潛鳥、捕魚鳥。
反義詞:飛鳥、樹上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