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諸侯或顯貴者挽馬的帶飾。 唐 元稹 《送侍禦之嶺南二十韻》:“鞶纓驄赳赳,緌珮繡縿縿。” 清 黃宗羲 《遷祠記》:“頃一販夫,以千金修學,竄入鄉賢,或為鞶纓之惜。”
“鞶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鞶纓(pán yīng) 指古代天子、諸侯或顯貴者用于裝飾馬匹的帶飾。其結構由“鞶”(上下結構)和“纓”(左右結構)組成,其中:
功能與象征
鞶纓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常見于貴族車馬的裝飾,用以彰顯尊貴。例如唐代元稹在《送侍禦之嶺南二十韻》中描述“鞶纓驄赳赳”,展現馬匹的華美裝飾。
文獻記載
清代黃宗羲在《遷祠記》中提到“鞶纓之惜”,借指對權貴奢靡之風的批判。
鞶纓并非日常用語,而是古代禮制中的專有名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歌賦,用于描述車馬儀仗的華麗裝飾,反映古代等級制度和社會文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引申義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古籍注解或權威詞典。
《鞶纓》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來裝飾在馬鞍上的纓帶。它像是一個盤在一起的繩狀物,用于扣在馬鞍的前部,使馬鞍看起來更加華麗。
根據字形結構,我們可以将《鞶纓》拆分成“革”、“缶”和“糸”三個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它的筆畫數為20畫。
《鞶纓》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騎兵戰士使用的馬鞍裝備,鞶纓就是裝飾在馬鞍上的一部分。
至于繁體,由于《鞶纓》是一個傳統的漢字詞語,并沒有特定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據考古學家所證實,古代的《鞶纓》字以隸書和篆書為主要書寫形式。
隸書風格下的《鞶纓》字形較為簡潔,細長的線條勾勒出整個字的輪廓。
篆書風格下的《鞶纓》字則更為繁複,每個筆畫都有明确的起承轉合。
1. 他的馬鞍上裝飾着華麗的鞶纓,顯得格外威風凜凜。
2. 馬匹騰空而起,鞶纓在風中獵獵作響。
鞶纓的相關詞彙有:缰繩、馬鞍、馬具、纓帶等。
近義詞:駿馬缰繩
反義詞:驽馬缰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