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弊政,指不良的有害的政治措施。 晉 葛洪 《抱樸子·任能》:“ 魯 用 季子 二十餘年,内無粃政,外無侵削。” 晉 郭璞 《省刑書》:“官方不審,則粃政作。”《梁書·侯景傳》:“誅君側之惡人,清國朝之粃政。”
粃政(bǐ zhèng)指敗壞的政治措施或治理不善的政策,屬于漢語書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粃”(同“秕”)的比喻義,形容政策如同不飽滿的谷粒般無效、有害。
字義分解
“粃”通“秕”,原指谷物中空癟的顆粒,如《說文解字》釋“秕,不成粟也”。引申為“壞、惡”,如《左傳·定公十年》中“若其不具,用秕粺也”,比喻低劣的事物。“政”指政令、治理,故“粃政”即指低劣或有害的政令。
文獻用例與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代史書及政論,如《晉書·列傳》中批評權臣“行粃政以亂國”,《宋史·食貨志》亦載“除粃政,複民力”。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其蹤迹。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弊政”“苛政”與“粃政”意義相近,均指向治理的負面狀态,但“粃政”更強調政策本身的“内在缺陷”,而“苛政”側重嚴酷性,“弊政”則泛指弊端。
參考來源
“粃政”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多寫作“秕政”,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粃政”指不良的政治措施或弊政,常用于描述治理中的缺陷或錯誤政策。
讀音與字形
拼音為bǐ zhèng,其中“粃”為異體字,現代多寫作“秕”,原指不飽滿的谷粒,引申為“不完善”之意。
古籍例證
近義詞與關聯詞
與“獘政”(弊政)、“秕政”同義,均指有害的政治措施。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用于批判性分析古代政治制度問題。
總結來看,“粃政”強調政治措施的缺陷或負面影響,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可參考《國語》《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懊傷蔽惑必需品不的不知輕重殘溜承家充仞雠虜大排典文釣艇東郭先生乏絶鳳舄港浦告貸顧恩瑰侈氿泉刿心怵目果丞橫阡汯汩昏世狐文幾揭箧擔囊籍略集錄跙足良民證利達流習論味毛錐暖潔判司碻磝啓羅邁當瓊音全貴容城侯孺子可教三元白法上女山水韶護沈黝手毫雙星書香門第填倉駝車徒馭峞巍五髒神險脆現刻縣罄宵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