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rder area;frontier fortress] 邊疆設防的地方
亦作“邉塞”。邊疆地區的要塞。泛指邊疆。《史記·三王世家》:“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 唐 孟浩然 《同張明府清鏡歎》詩:“寄語邊塞人,如何久離别。” 明 馮夢龍 《邯鄲夢·閨中聞捷》:“ 盧郎 去後愁無奈,音書斷,困守著緑窗青瑣,邉塞在天涯。” 楊朔 《戈壁灘上的春天》:“我又望望車外,一時覺得大路兩旁不再是遙遠的邊塞,好像是樹,滿是花,滿是人煙。”
“邊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特指邊疆要塞
指國家邊境地區用于軍事防禦的具體關隘或堡壘,如山海關、嘉峪關等。這類地點通常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古代戰争中的軍事重鎮。
泛指邊疆地區
廣義上指陸疆省份或自治區,如當代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甘肅、新疆、西藏、廣西、雲南等省份。這些地區因地理位置特殊,曆史上常面臨戰亂或邊界争端。
曆史與軍事背景
邊塞自古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交界地帶,承擔着防禦外敵、維護邊疆穩定的職能,如唐代詩人筆下“邊塞狼煙四起”即反映了其軍事屬性。
文學意象
在古詩文中,邊塞常被用來象征艱苦、孤寂或壯闊的意境。例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既描繪自然風光,也暗含戍邊将士的思鄉之情。
提示:如需了解邊塞詩派或具體曆史事件,可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詩歌選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