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萧何 和 张良 的并称。《三国志·蜀志·秦宓传》:“且以国君之贤,子为良辅,不以是时建 萧 张 之策,未足为智也。” 唐 鲍溶 《读史》诗:“ 萧 张 马无汗,盛业垂千世。” 宋 范仲淹 《议守》:“然臣观 前汉 高帝 之盛,臣有 萧 张 ,决胜千里,下有百战之师,以四十万之众,困于 平城 。”
“萧张”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基本解释:指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与张良的合称。
出处与用法:
背景补充:
萧何主政后勤与法制,张良擅谋略,二者并称体现“文治+谋略”的辅国模式。后世常用于赞颂杰出辅佐者,如《汉书》等史书多以此类比贤臣。
基本解释:形容局势紧张或关系不和谐,含“不稳定”的贬义色彩。
典故来源:
源自《汉书·杨胡传》中杨震的比喻:“太子之位,犹如高山,容易萧条”,后演变为“萧张”表危机感。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政治、经济动荡或人际矛盾,如“市场萧张”“气氛萧张”。
注意:
两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历史人物并称常见于文献与学术讨论,而成语用法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写。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进一步考证。
萧张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神情憔悴、凄凉,常用于形容人的状态或景物的气氛。
萧字由草木部和效部组成,草木部表示与植物相关,效部表示声音。张字由手部和弓部组成,手部表示与手相关的动作,弓部表示与弓箭相关的事物。
萧的笔画顺序为草木部(7画)、效部(10画)。
张的笔画顺序为手部(4画)、弓部(6画)。
《说文解字》中对萧字的解释是:“从草从呴,效影。”意为表示植物的形象和声音。
《康熙字典》中对张字的解释是:“手开弓弦,以悬击物,逞其斗志。”表示用手拉开弓弦,发射箭矢。
在繁体中,“萧”字和简体一样,写法相同。而“张”字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張”。
在古代汉字中,萧字的草字写法较为繁琐,而张字的手部和弓部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萧然、忧心如焚、凄凉、伤感、憔悴
憔悴、憔悴、消瘦、悲哀、忧伤、愁思
矫健、欣荣、神采奕奕、兴奋、喜悦、愉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