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喪祭禮,謂親喪大祥祭日為節哀而彈奏素琴。語出《禮記·檀弓上》:“ 孔子 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又《喪服四制》:“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終也。” 鄭玄 注:“鼓素琴,始存樂也。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孔穎達 疏:“大祥之日,得鼓素琴,告教其民使衰有終極也。” 宋 蘇轼 《次韻趙景贶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祥琴雖未調,餘悲不敢留。” 明 思宗 《閑坐》詩:“聖代自能調化瑟,孤生未忍治祥琴。” 清 趙翼 《服阕後親友多勸赴官》詩之一:“祥琴才罷忍彈冠,多少鑼聲促上竿。”參見“ 大祥 ”。
“祥琴”一詞源于古代喪祭禮儀,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曆史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本源
“祥琴”指古代親喪大祥祭日(即父母去世兩周年後的祭祀)時,為節制哀傷而彈奏素琴的禮儀。這一行為源自《禮記》記載,如《檀弓上》提到孔子在大祥祭後五日彈琴仍不成調,十日後才能奏樂;《喪服四制》則強調“鼓素琴”是向民衆傳達哀傷應有節制、不可無休的儒家倫理。
禮儀意義
儒家認為,守喪三年期間需壓抑情感,但大祥祭後需逐漸恢複生活常态。彈奏素琴象征“始存樂”,既表達對逝者的追思,又避免因長期禁樂導緻禮崩樂壞,體現“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
曆史應用
後世文人常引此典表達哀思。例如宋代蘇轼在詩中用“祥琴雖未調”暗喻喪親之痛未平,明代文獻亦提及類似用法。
其他含義補充
現代語境中,“祥琴”偶作人名,取“祥瑞安甯”與“文化修養”的雙重寓意,但此用法與古義無直接關聯。
“祥琴”主要作為古代禮制術語存在,其核心在于通過音樂調節情感,平衡孝道與人倫,是儒家喪葬文化的重要體現。
祥琴是一個有着豐富内涵的詞語,它代表着音樂之美、藝術之魅力和人類情感的表達。
拆分部首和筆畫:祥(示部,7畫)+琴(玉部,12畫)。
來源:祥琴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音樂藝術。祥字中的示部表示音樂的美好和吉祥,而琴字中的玉部則表示音樂之中蘊含的藝術和豐富的情感。
繁體:祥琴(繁體:祥琴)。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漢字書寫風格多種多樣,但在曾經的古籍和碑文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關于祥琴的古代漢字寫法。例如,“翔琴”、“箱琴”、“降琴”等等。
例句:她的指尖輕拂祥琴,音樂傳遞着她的情感。
組詞:祥雲、祥瑞、琴聲、琴藝、琴師等。
近義詞:樂器、弦樂器、琴瑟、琴棋書畫等。
反義詞:噪音、不和諧、寡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