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at sb. with special esteem;look at sb. with new eyes;have a completely new appraisal of sb.] 不再用老眼光,用新眼光看待某人
(魯)肅拊 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複 吳下 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國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謂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遂拜 蒙 母,結友而别” 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 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徐阮鄰師詩》:“ 徐阮鄰 師以名孝廉出宰 秦中 ,大吏皆刮目相待。”亦作“ 刮目相見 ”、“ 刮目相看 ”。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士别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閲數載,諸君較昔當必為長足之進步矣。” 魯迅 《僞自由書·航空救國三願》:“隻有航空救國較為别緻,是應該刮目相看的。”
“刮目相待”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uā mù xiāng dà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刮目相待字面意為“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看待”。比喻對人或事物去掉舊有的看法,以新的視角重新評價,常用于形容對方取得顯著進步或變化時需重新審視。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故事背景是呂蒙通過刻苦學習,從武将蛻變為學識淵博之人,魯肅驚歎其變化,呂蒙遂用此語回應,強調人進步後應被重新認識。
“刮目相待”強調以動态眼光看待變化,尤其適用于贊美他人進步或突破固有印象的場景。其故事背景和廣泛用例(如學習、工作等)使其成為漢語中表達“重新評價”的經典表達。
刮目相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專注和敬畏的眼光來觀看事物或人物,表示對待新事物或新人的态度。
部首和筆畫:
刮目相待的三個字分别由“刂”、“目”和“次”組成。其中,“刂”是刀偏旁,屬于丌旁,四劃;“目”是人體的器官偏旁,屬于目旁,五劃;“次”是表示次序的意思,四劃。
來源:
刮目相待最早出現在明代朱熹的《論語集注》中,是從《論語·子罕第十一》中的一句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切事”中演變而來。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
刮目相待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刮目相待」。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刮目相待這個成語的寫法為「劂目相待」。其中,“劂”是古代一種長形的切割工具,用于刮去眼中的浮膜。
例句:
刮目相待,讓我們對新興技術保持敬畏和專注。
組詞:
目不識丁、刀切斧砍
近義詞:
敬如上賓、起敬視聽
反義詞:
漠不關心、視而不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