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譜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是以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録。”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一節:“ 東晉 、 南朝 ,特重家譜,朝廷設立譜局,用人必須查考譜籍。”參見“ 譜系 ”。
“譜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指對典籍、文獻或家族譜系的整理、編纂及分類工作。其中“譜”多指家譜、族譜,“籍”則與籍貫、簿冊相關,合稱後強調系統性記錄與管理的職能。
曆史背景與用途
古代譜籍是維護家族世系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東晉、南朝時期,朝廷設立“譜局”,官員選拔需核查譜籍以确認門第身份。例如《文心雕龍》提到“譜籍簿録”用于管理戶籍與家族信息。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中,“譜籍”與“譜系”同義,特指家族血緣關系的系統記錄。這種記錄需嚴謹考據,确保準确性與完整性,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宗法制度的重視。
現代意義
如今該詞多用于學術或曆史研究領域,指代古籍整理或家族曆史考證工作,具有文獻學與曆史學的雙重價值。
總結來看,“譜籍”既指具體的文獻編纂行為,也包含家族世系記錄的體系化内涵,是古代中國維護社會結構的重要文化實踐。
《譜籍》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是指一種記錄家族族譜或者官職名冊的文書。
《譜籍》的部首是竹字旁(⺮),有9個筆畫。
《譜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司譜》一章中,記載了古代官職及其範圍,後來逐漸延伸為記錄家族族譜的文書。
《譜籍》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譜籍」。
在古代,「譜籍」的寫法與現代相似,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例如,「谷」替代了現代的「譜」,「籍」有時以「箕」替代。
1. 他們家的《譜籍》記錄了上百年的家族血脈。
2. 公司最新的《譜籍》顯示,現在有150名員工。
譜系、家譜、族譜、族譜學
家譜、宗譜、族譜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