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額賦的意思、額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額賦的解釋

額定的賦稅。《清史稿·世祖紀一》:“六月癸丑,免 興濟縣 元年額賦。甲寅,免近畿圈地今年額賦三之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額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的固定征收額度。以下從詞典釋義、構成分析和曆史應用三個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含義

  1. 基本定義

    “額賦”指古代政府按固定數額征收的賦稅,具有定額化、強制性的特征。其中“額”強調規定的數量标準,“賦”特指向民衆征收的田稅或人頭稅。該詞凸顯了稅收的預設性和穩定性,區别于臨時性課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2. 詞義構成解析

    • 額:本義為額頭,引申為匾額、規定的數目(如“定額”“數額”)。
    • 賦:原指軍事稅,後泛指田稅、徭役等國家強制征收的財物或勞力。

      複合後,“額賦”強調以固定額度為征收依據的稅種,常見于土地稅(田賦)和人丁稅(丁賦)。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二、曆史制度中的具體應用

  1. 稅制實踐案例

    清代文獻中頻繁出現該詞,如《清史稿·食貨志》載:“直省丁徭,三百餘萬……悉攤入地糧,永免口賦。是謂‘地丁’,為額賦之常。” 此例說明“額賦”是地丁銀等常規稅種的統稱,與臨時加派的“雜賦”形成對比。

    來源:《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制度特征

    作為中央財政的基準收入,“額賦”需嚴格解運至戶部,其征收數額需經朝廷核準,地方無權擅自調整。若遇災荒,需奏請皇帝批準方可減免(“蠲免額賦”),體現其法定性和集權管理特點。

    來源: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币政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三、語義演變與現代關聯

  1.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當代學術研究中,“額賦”一詞仍用于分析古代財政體系,例如在讨論“定額包稅制”或“賦稅定額化”時,作為關鍵術語指代制度設計的核心邏輯。

    來源: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額賦”是中國古代經濟史的重要概念,其釋義需結合構詞邏輯、制度實踐及曆史文獻互證,方能完整呈現其“法定定額稅收”的本質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額賦”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額賦(拼音:é fù)指額定的賦稅,即政府按規定數目征收的固定稅賦。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清史稿》中多次提到減免地方“額賦”的記載(如“免近畿圈地今年額賦三之二”)。

二、構成解析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稅收政策,例如:

  1. 清朝減免受災地區賦稅時,稱“免曲沃等州縣歉收額賦”;
  2. 變法時期因高額賦稅導緻民間自殘事件,如保甲法推行時百姓為避稅自殘。

四、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額賦”解釋為“額外獎勵或補貼”,但此用法缺乏曆史文獻佐證,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建議以額定賦稅為核心含義理解。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清史稿》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扳絙暴彊跋印砭庸鍼俗騁績晨興楮湧打趁刁賴轭縛珥彤翻領風清公平交易官緒害義洪聖黃葛峽謊言宦侶互不侵犯條約虎觀見財蹇落解化緊抱稷牛卷領垂衣絹帖局緻诳惑論谥暮四朝三赧顔汗下疲乏不堪秋節卻笠肉餡餅三轉四回頭杉蘿時膳守塞刷亮殊造遂願素書坦平淘汰賽頭蠟脫累歪嘴念邪經危絕問發問慰聞一知二無堪吳劄小刀曉得脅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