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夏 太康 昆弟五人。《楚辭·離騷》:“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朱熹 集注:“五子為 太康 昆弟五人。”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 夏 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一說為 太康 弟。 遊國恩 《離騷纂義》引 王引之 曰:“ 五子 ,即 五觀 也。”
(2).指 宋 代的 周敦頤 、 程颢 、 程頤 、 張載 、 朱熹 。 清 何淩漢 《宋元學案叙》:“餘生於 濂溪 之鄉,幼禀庭訓,讀 宋 五子書。”
(3).謂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幹支相配六十年間有五個子年,故稱。《漢書·律曆志上》:“日有六甲,辰有五子。” 顔師古 注:“六甲之中唯甲寅無子,故有五子。”《國語·周語下》:“夫六,中之色也。” 三國 吳 韋昭 注:“天有六甲,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畢矣。”
(4).樹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五子》:“ 裴淵 《廣州記》曰:‘五子樹,實如梨,裡有五核,因名五子。治霍亂金瘡。’”
“五子”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與文化内涵
“五子”一詞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兼具曆史人物特指與傳統文化象征:
春秋齊國“五子”
指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五位傑出臣子:管仲、隰朋、甯戚、賓胥無、鮑叔牙。此說見于《漢語大詞典》,源于《國語·齊語》記載,五人各有所長,共同推動齊國成為春秋首霸。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宋代儒學“五子”
特指宋代理學奠基的五位思想家: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朱熹(一說含邵雍)。此組合源于明清學者對理學體系的總結,代表宋代理學最高成就。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源自五代後周時期窦禹鈞五子相繼登科的故事(見《宋史·窦儀傳》),後演變為科舉成功、家族興旺的吉祥符號。民俗中衍生“五子奪魁”圖案,寓意子孫成才。
來源:《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五”在傳統文化中象征完備與調和(如五行、五常),與“子”(指人才或後代)結合,凸顯對德行與成就并重的推崇。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典籍,具體用例需結合語境。如“教五子,名俱揚”(《三字經》)即取“登科”之典,而“五子之歌”(《尚書》)則指夏啟五位子孫,屬另一典故。
“五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夏太康的兄弟
指夏朝太康的五個兄弟(或弟弟五觀)。《楚辭·離騷》中提及“五子用失乎家巷”,朱熹注解為太康的兄弟,但另有說法認為是其弟五觀。
宋代五位理學家
指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朱熹,合稱“宋五子”。他們是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對儒家思想發展影響深遠。
《三字經》中的五子
指荀子、揚雄(揚子)、文中子(王通)、老子、莊子,合稱“五子”。此說法源于《三字經》中“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總結
“五子”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曆史人物、文化典故及傳統紀年法。若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的細節,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八都寶锷裱軸碧森森嘈囐長恸徜徉恣肆赤鹽村濁大锉碓大逆不道點指狄人鈍賊紡錘翻古改操杠棒歸老龜鈕活喇喇豁然頓悟江尾節氣譏呵驚猿脫兔戢臧具象亢頸诳動阃寄昆侖舶蠟樹粝糠莅莅理脈靈物滿算美論沒張緻繁纓強占親隨親娅鵲鑒日月不居容接散漢掃地上祿設簴屍陀林說東道西鐵石體壇文告銜碑鄉葬小腸氣消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