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節操或操行。 漢 劉向 《九歎·憂苦》:“欲遷志而改操兮,以紛結其未離。”《後漢書·孔奮傳》:“ 奮 自為府丞,已見敬重,及拜太守,舉郡莫不改操。”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不改操於得失,不傾志於可欲者,貞人也。”
“改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改變節操或操行
指個人在品德、行為準則上的調整,常見于古典文獻。例如《後漢書·孔奮傳》提到“舉郡莫不改操”,意為整個郡縣的人都改變了原有的品行。這種改變可以是主動向善(如改邪歸正),也可能是迫于環境壓力。
引申為行為或習慣的調整
在部分現代用法中,可指具體操作或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代理歸檔文件可進行添加、删除或修改操作”,此處“改操”指技術層面的調整。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改操易節”的典故,可參考《三國志》等文獻。
《改操》的部首是「心」,總共有7個筆畫。
《改操》的來源較為複雜,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出自《禮記·檀弓上》:“改操易行”,意為改變行為,易于實施。另一種說法是出自《尚書·公勞》:“國無貴賤,改操作事”,意為國家中沒有貴賤之分,改變行為去做事。無論來源是哪一種,都強調了改變行為的重要性。
《改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改操」,與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改操》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隻是部分字形有所差異。例如,「操」字在古代的寫法中,「扌」的部分寫作「才」,整個字寫作「構」。
1. 他明白自己的錯誤後,決定要努力改操。 2. 她通過改操,改變了自己的壞習慣。
改變、改進、改造、改革、改正。
改變、調整、變更、修正、重塑。
保持、維持、固執、守舊、墨守成規。
【别人正在浏覽】